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市委要闻 > 市委会讯 >

深港澳齐联手,共创绿色都会----专访2008深港澳节能减排研讨会执行主席张曙光

发布时间:2008-07-21      作者:深圳海外经济文化促进会网站

    

    【核心提示】7月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主持国务院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会议部署今年12项重点工作。节能减排往纵深推进的号角已经吹响。同时,从2008年开始,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正式实施,这意味着以GDP为纲的官员考核体系在呼吁了多年之后终于得到修正。而考核体系修正的背后,是中国污染减排任务空前繁重。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不仅是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的目标,也是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对全球做出的承诺。 为了实现目标,中央政府推出了包括财政资金支持、一票否决等一系列政策和行动,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008年是节能减排的关键一年。号角已经吹响,现在是集体寻找解决路径的时候了。在这一举国期盼的时代背景下,深港澳三地首次联合举办以“节能减排”为公益主题的研讨会——2008年深港澳节能减排研讨会,将于2008年7月18日在深圳龙岗隆重召开,同时还将启动“我为文明城市作贡献”网络公益行动。为全面了解“2008年深港澳节能减排研讨会”的筹办情况,本报记者专访组委会执行主席、深圳海外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张曙光(以下简称“曙光”)和组委会秘书长、香港中国城市研究院副院长王合成研究员(以下简称“合成”)等负责人。
 
      记者:张主席,您好!在节能减排成为基本国策的今天,全国各地都非常关注并热议“节能减排”话题。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本次研讨会的举办背景?
      曙光:据权威机构预测:循环经济是未来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节能减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发挥深港澳科研社团“第三方”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从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领域入手,通过创建一个深港澳之间节能减排合作的创新载体与合作平台,切实推动深港澳互补、互动、互惠、互利地共建 “深港澳国际绿色都会”,为贯彻落实国家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方针政策,在深圳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和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士活动基地、深圳中国工程院院士活动基地等权威机构的学术支持下,经深圳市海外经济文化促进会(简称“海促会”)、香港中国城市研究院(简称“中城院”)和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简称“亚太环协”)三机构研究,决定邀请深圳市龙岗区政府,联合深港澳节能减排领域官产学研相关人士,于2008年7月18日在深圳龙岗举办“2008′深港澳节能减排研讨会”,籍以此凸显深港澳的沟通渠道和合作节点,为海内外城市合作与文化交流提供新的合作思路和共赢平台。
       记者:深港澳三地共同关心的话题很多,比如海洋治理、珠江水环境保护等。为何选择“节能减排”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         
       曙光: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环节,“节能减排”是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国家“十一五”计划提出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要减少10%,这是两个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2007年6月12日,国务院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温家宝总理亲任组长。全国各省市也随即成立相关机构,并由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这一方面显示了中国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已面临重大的能源与环境危机,必须尽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2007年,国家财政部安排专项资金235亿元,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2008年,科技部已在相关科技计划中落实中央财政经费近70亿元,支持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为推动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提供全面科技支撑。
    可以说,节能减排不仅成为全国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共守一江水的深港澳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为此,在全国上下均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的进程中,选择在节能减排压力较重、环保产业发达的深港澳地区, 联合节能减排领域官产学研各界人士(包括两院院士),举办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学术与技术交流研讨会,是切合时宜并符合现实需要的。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本次研讨会得到了哪些机构的支持,将有哪些重要嘉宾出席?
      曙光:本次研讨会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中国能源研究会、香港政府环境局、澳门政府能源办、广东省环保局、深圳市环保局和其他珠三角成员城市环保局的支持。同时深圳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士活动基地和深圳中国工程院院士活动基地等权威机构还作为学术支持机构派出专门代表出席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将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技术中心网络成员机构——深圳市国际能源与环境技术促进中心项目主任高自民和深圳商报著名评论员邹蓝担任主持人。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研讨会还邀请刚从国家科技部副部长位置上退下来的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程津培亲任本次大会主席,邀请原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环资委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深圳市海外经济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杨纪珂先生出任大会名誉主席。同时,深圳市政府副市长闫小培女士、香港政府环境局副局长潘洁女士、澳门政府节能办主任山礼度先生将亲自出席研讨会。此外,中国科学院徐建中、费维扬、叶嘉安和中国工程院金涌、张全兴等诸多“两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陈乃九及香港地球之友总干事吴方笑薇等重要嘉宾将出席本次研讨会。届时,国家及深港澳节能减排领域的官产学研代表将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深港澳节能减排课题。
      记者:一般来说,“节能减排”一类的大型研讨会一般是由政府部门来主办的,而本次研讨会缺选择用“海促会”、“中城院”和“亚太环协”三家来自深港的民间机构来主办,这样安排有什么优越之处吗?本次会议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曙光:从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等传统角度看,深港澳三地在地理上虽近在咫尺,但在体制上却差别较大。在“一国两制”的背景下,三地在政府层面上的沟通与合作,其灵活度和活跃度难于与大量的活跃的深港澳民间机构相比。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过去单个城市的竞争早已被团体城市的竞争所取代,中国业经形成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个最重要的城市群就是典型例证,深港澳也必将联合走城市群战略道路。
    为了从民间推动深港澳三地加强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作为具有“第三方”独特组织与协调优势的“海促会”、“中城院”和“亚太环协”,将在深港澳官方指导和诸多节能减排企业支持下,将承担起论坛策划、组织与运营事务,可有效确保论坛永葆生机活力并可持续发展,切实为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提供优质服务。因此,“民办官助”与“公益当先”是本次研讨会的基本性质,“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是论坛的主要领域。
    同时,秉承“双城合作,双赢之道”合作原理,本次研讨会不仅将积极探索“深港澳国际绿色都会”共建过程中“节能减排”领域的重大合作机遇和合作方式,而且还将积极探讨“深港澳节能减排技术与服务联盟”和“深港澳节能减排产业孵化基地”筹建的可行性,探讨、总结、探讨并提出中国节能减排之“龙岗模式”,而且以“节能减排在深港澳”作为深港澳合作的新内容和切入点,并以此凸显深港澳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海内外城市合作与文化交流提供新的合作思路和共赢平台。
     记者:我们注意到,本次研讨会有一个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孖”字会标,能否解释一下它的内涵及与港澳台的关联?
     合成:根据中城院研究成果,『孖城』,又称为双星式城市(镇),是指在某一区域内,拥有较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的两个城市(镇)或城市(镇)群。它是世界城市(镇)空间分布的一种特殊类型,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分布。国外如狄更斯的代表作《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就通过虚构人物马奈特医生的曲折经历,将巴黎、伦敦这两座『孖城』式的国际大都会联结了起来;国内如深港、珠澳和广佛等六座城市,就是典型的三对『孖城』。在这里,『孖』字成了城际合作的象征。
    基于 “城市与城市之间需要交流与合作”的共识,为了从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入手,创建城市之间合作的一个创新载体与合作平台,主办单位选择『孖』字以象征城市之间的紧密合作,并辅以 “和平共处”的橄榄枝和“与时俱进”的太阳,形成“论坛”之独特徽标,表达主办单位为促进城际之间达成友好、交流、合作与共赢之美好愿望而作出的意愿与努力。本次深港澳节能减排研讨会的开幕,意味着“双城论坛”已正式开坛,今后将成为常设性的“第三方”城际合作公益机构,为中国城市合作提供平台与机会。
 
      记者:这次研讨会规格较高,影响也较大,能否介绍一些本次研讨会的主要亮点?
      合成:通过深港澳互补、共赢、面对面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本次研讨会不仅将为节能减排领域的诸多企业、产品、技术和服务供集成式、互动式、孵化式、放大式的联动平台,而且将为城市友好合作牵线搭桥,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添砖加瓦。为此,粗粗看了一下,“2008年深港澳节能减排研讨会”将具有以下十个主要亮点:
      一是碰巧赶上了节能减排号角向纵深推进的新时代。7月1日,温家宝总理刚刚主持国务院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并部署今年12项重点工作,研讨会旋即在节能减排技术较为先进而环境保护又压力较重的深港澳地区举办,就有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基本国策的政策背景。本次研讨会吸引了诸多深港澳人士出席,可以说是赶上了好时代。
      二是本次研讨会从论坛筹办伊始就打出“第三方”公益旗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独具“第三方”优势和作用的主办单位,“海促会”、“中城院”和“亚太环协”从一开始就强调自身独特的组织与协调优势,致力于中国节能减排公益事业并付诸实践,超越当今社会商业化办会的老路子,走“官助民办,公益当先”的新路子。
      三是港澳回归祖国后,深港澳首度齐齐联手举办主题研讨活动。自1997年和1999年港澳回归祖国以来,港澳与祖国内地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更加频繁,共同推动国家繁荣与稳定。但是,同处珠江口的深港澳三地,却很少联手探讨超越于一城之上的共同话题。本次深港澳三地首度联手举办以“推进节能减排,共创绿色都会”的主题研讨会,将对珠江口的环境治理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实质意义的探讨和合作。
      四是本次研讨会将力邀代表中国学术最高水平的“两院”院士出席研讨会。为了集成式探讨中国节能减排技术上的难点、热点和疑点问题,本次研讨会联手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士活动基地和深圳中国工程院院士活动基地两家机构,力邀中国科学院徐建中、费维扬、叶嘉安和中国工程院金涌、张全兴等在节能减排领域执掌科学技术话语权的“两院”院士,齐齐出席研讨会,针对深港澳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专业角度提出策略性建议。同时,围绕“低碳经济”这一热门话题,中国科学院院士费维扬、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张全兴等三位院士还将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主题发言。
     五是主办单位将首次发布《“节能减排在深港澳”第三方调研报告》。长久以来,同守珠江口而一衣带水的深港澳三地,由于管理体制和历史文化等原因,在“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共同话题上,一直缺少实质性的沟通和合作,更鲜有打破行政界限而形成的融深港澳为一体的环境调研报告。本次研讨会将首次从“第三方”角度发布初步调研报告。虽然,缺乏一些官方数据支撑的报告还显得力度不够,但它的问世却提醒了深港澳三地政府和市民将共同面对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问题,并采取必要的绿色行动。
     六是率先探讨《深港澳节能减排技术与服务联盟组建草案》。面对国家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针对目前国内节能减排产业散乱差的局面,为促使节能减排产业内部资源共享、市场共创、产业共进、利益共赢,团结一切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谋节能减排产业光辉的未来,主办单位率先发起探讨旨在组建节能减排产业战略协作平台的联盟组织。该草案将尝试与应邀节能减排企业进行面对面的探讨和交流,促使联盟早日问世并为深港澳节能减排公益事业起到综合、集约与放大效应。
     七是积极探讨“深港澳节能减排产业孵化基地”可行性。主办单位拟在国家部委支持下,围绕发展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和国际清洁发展机制,积极对接深圳高交会等家门口的社会资源,通过整合国际及深港澳官产学研等各界人士力量,积极探讨在深圳龙岗筹建“深港澳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孵化基地”的可行性。草案中提到:孵化基地将以“九个孵化”——即“孵化联盟、孵化技术、孵化投资、孵化产业、孵化市场、孵化人才、孵化政策、孵化品牌、孵化模式”为基本功能,从虚拟孵化基地起步,逐步完善“基地”在政策支持、孵化培育、研发设计、培训交流、会展交易、投资融资等衍生功能,填补至目前为止国内尚无同类大型节能减排产业孵化基地的空白。 
    八是基于龙岗“后现代”优势,尝试提炼、设计并提出中国节能减排之“龙岗模式”。依托未来有可能落户龙岗的“深港澳节能减排技术与服务联盟”和“深港澳节能减排产业孵化基地”,将有可能汇聚节能减排领域的各类生产元素在龙岗开花结果,尽最大限度发挥“后现代”龙岗的示范力、领先力、竞争力、集结力、辐射力,同时与即将于2011年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交相辉映。以“后现代”理念为指导,即将代表21世纪深圳发展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区的龙岗,将从整体上形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科技孵化领域的“龙岗模式”,并将与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一起,载入深圳乃至中国的史册。
    九是由全体与会代表签名发布《深港澳推进节能减排共创绿色都会倡议书》。“共饮珠江水,共创文明城”。为保护和改善深港澳发展环境,推动深港澳节能减排进程,推动节能减排的公众参与,本次研讨会将面向深港澳乃至珠三角成员城市发起“推进节能减排,共创绿色都会”的倡议,倡导三城市居民、企业、社会自觉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共创“深港澳绿色大都会”。
    十是配合深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联合腾讯网顺势启动“我为文明城市做贡献”网络公益行动。我们认为,节能也是一种文明,是文明城市应有之义。节能减排,共建文明;全民节能,人人有责。文明城市,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节能减排,应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在配合深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而启动的“我为文明城市做贡献”网络公益行动中,将陆续举办“重拾小小手帕,共建生态文明”等主题活动。
     最后,拿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的话来做结:科学节能,大有技巧,全民减排,贡献不小。让我们每一个公民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点滴着手、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节能减排,为实现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共同创造更加节约、更加洁净、更加文明的可持续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