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党员风采 > 为党增辉 >

委员通道 | “数字政府”“设计之都”……看委员发言勇闯城市文明发展“无人区”

发布时间:2021-05-17      作者:来源:深圳特区报、深圳新闻网 编辑:程钰琳 审核:李丹璐 转自:深圳政协

5月14日上午,深圳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举行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本场“委员通道”围绕黄金发展期,聚焦深圳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设计之都”和深港合作等方面如何聚焦发力,6位来自特邀本市、妇女联合会、特邀香港、民盟以及新闻出版等不同界别的委员就相关话题回答记者提问。

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仁忠

推动深圳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

“建设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抓手,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郭仁忠认为,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既可提高政府效率、节约企业和社会运转的成本、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又可以帮助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安全等城市生活难题,提升城市宜居条件和老百姓幸福指数,从而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郭仁忠建议开展三方面工作:

在法制方面,应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保证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依法有序推进;

在体制方面,要明确不同部门和层级的责任分工,强化主管部门的协调能力,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

在机制方面,要建立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制度,包括项目规划、立项审批、建设模式、招投标方法等,保证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市政协委员、深圳竹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董宁

建设信息管理平台 

保障数据安全交互

“智慧城市”近年来已深入人心,各种支付方式、移动APP等信息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安全风险。对此,董宁认为,需要建设一个高敏捷性、高扩展性、高可靠性的企业级信息管理平台,快速融合各类型新技术,高效为业务赋能,提高技术资源管理效率,丰富用户多样化体验,并促进不同类型用户在同一信息平台上共享资源和高效协同,了解“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应有哪些访问系统的权限,数据权限是否被滥用。

同时,董宁提出需要考虑将不同的移动终端及各种新兴技术纳入统一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场景下,也须要解决人与系统、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数据安全交互。可通过IAM技术(即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是数字生态系统中掌握数字资产访问权限的关键系统。),实现“一次访问”让用户无缝自助访问智慧平台提供的所有不同种类的应用与数据服务,从而构建智慧城市平台高效连接与安全访问控制的中枢。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富海

规划先行 设计赋能 

全力打造“设计之都”

1985年来到深圳的王富海,在城市规划岗位工作一干就是36年,他认为,城市规划就是负责把城市的各种自然条件、区域条件、建设需求,在有效的空间内高效地组合起来。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领域更多关注的是城市发展的决策问题,而“数字化”则实现了对城市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让我们对城市掌握得更加精准,这份“精准”可以为市委市政府在做决策时提供方案,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选择。

“在城市发展从工业化模式转向智能化模式的大时代,深圳做好先行示范需要踏入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无人区’。”

王富海认为,只有形成重大的探索、实践和成效,才能树立起全球标杆。在这一过程中,规划先行、设计赋能必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大家要对深圳设计行业给予更多的关注,设计行业不仅为深圳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也将深圳特色、深圳精神、深圳模式持续输往全国甚至海外,奠定了深圳作为设计之都的地位,接下来,希望政府对知识程度高、成本相对低、税收贡献大的专业服务类行业企业予以政策支持和大胆使用。”

市政协委员、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

方舟

打造覆盖一河两岸 “国际创新科技走廊”

“当前,香港围绕大湾区建设和深港两地边境地区规划正形成新的共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走上“委员通道”接受采访的方舟,话题离不开深港两地边境地区的规划和发展。

“开发紧邻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新界北,打造边境卫星城市,对未来深港合作意义重大。”方舟表示,这标志着两地合作进入了历史性新阶段。“香港政府现在谋划与深圳口岸经济带的配合,增加新界北区的经济功能,形成一河两岸、南北互动的模式,促进人流、商品、信息的流动更加便利化。”

方舟建议,通过“以点带线”和“以线带面”,首先明确将条件较为成熟的河套“一区两园”作为“启动区”,再逐步扩展,打造覆盖深圳河一河两岸的“国际创新科技走廊”。

“深圳科技产业化已具备坚实基础,香港基础性研究拥有一定优势,两者互补性强,如果双方加强合作,便能形成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创科产业,联合打造全球知名创客中心。”方舟表示。

市政协委员、市社科院国际化城市研究所所长

袁义才

探索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新模式

当问及深圳在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上面临哪些挑战时,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工作的袁义才表示有3大方面,即做好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和运作管理,结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与香港、东莞形成合作机制、形成区域创新网络。

以‘主阵地作为’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意义重大,因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核心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核心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袁义才说。面对这些挑战,他建议,要探索一个拥有国内领先科技创新效率、科技与产业结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新模式。

首先,要努力探索大科学装置投资和建设新路径,争取国家和企业对深圳的科技投入;其次,优化大科学装置引领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第三,探索灵活有效的机制,开展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合作,深化与香港科技合作,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时,以对接香港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推进开放创新,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市政协委员、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首席评论员

余治国

深港合作的积极性前所未有

余治国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在他看来,进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时期,深港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和实际进展是前所未有的。

从一些新闻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深圳正积极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港口岸经济带等多个平台和经济区域的规划建设。而香港方面的回应也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已有5家香港高校设立了深圳研究院,把研发放在深圳。深圳与香港将共同打造‘双城经济’,在粤港澳大湾区发挥‘双引擎’功能。这种更加紧密的合作,让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如今实现了,让以前不敢想的事情,如今落地了。

余治国说。

“打好深港合作这张王牌,既是深圳经济特区历史上的成功经验,更是新时期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优势。”余治国表示,深港紧密合作已成为共同迎接更广阔未来的一种基础实力和欣欣向荣的态势。

来源:深圳特区报、深圳新闻网

编辑:程钰琳

审核:李丹璐

转自:深圳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