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海外联谊 > 海外联谊 >

日本、德国印象

发布时间:2007-10-08      作者:中国致公党网站07/06/29

 任忠鸣

        因学术交流,近年来笔者多次赴日本、德国,今年春,再次去日本和德国,虽浮光掠影,亦有所感。

        日本、德国这两个国家无疑属当今世界上最发达和富裕的国家,所到之处,细微之间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地向你透露出她的发达与先进。乘上飞机,无论是西去欧洲,还是跨海东行,透过舷窗向下望去,地面颜色由黄变绿。踏上那里的土地,整洁、清新、安宁,让人心旷神怡。

        在日本,基本是看不到裸露的土地的,或是披上了绿色的植被,或是人工铺就地面,无处遗漏;德国也到处是绿树和花草。可贵的是,无论是宽阔的绿地,还是房前屋后,也无论是旅游景点,还是车船之内,都看不到随手扔下的塑料袋和废纸等弃物,大家都很自觉。实验室对环境有害的制剂和废弃物也必须登记,经过处理才能排放,非常严格。据说,生活废水排放管道在铺设时就安放了处理装置,保证不污染环境。不知是大众的环保意识促进了政府,还是政府引导了大众,总之,社会的环保意识很强。我想对于普通人而言,这背后也许不仅仅是环保意识,更有做人的自尊、自重和自律的意识。同样,他们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可能也是源于这样的基本道德要求。

        德累斯顿是德国东部一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名城,熟悉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战争使这座城市几乎夷为平地,历史建筑仅剩下残垣断壁。战后,这座城市努力恢复古老建筑的原貌,花费了财力,倾注了感情。在重建时,政府号召大家献出收藏的原来建筑的石头等材料,并花力气确定其原位置,将其安放在原处,哪怕只是一块石料。重建后的建筑因新旧石材有些差异,因此整个建筑看起来有些斑驳,但这更增加了它的历史感。这反映出的是他们对历史和传统的珍视。这种理念在多方面都有体现,比如:老建筑内的旅馆往往价格较高,虽然看起来破旧,内部基本没有装修,不如现代化旅馆方便,但是置身中间,让你感觉到的是这座城市的厚重。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更悠久的历史,有着更加丰富和灿烂的文化遗产,但多年来的忽视、甚至愚蠢地抛弃和破坏,让那些记录着历史、承载着文明的建筑永远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简单复制的一座座既无历史,又无个性的城镇。好在我们国家近几年已经开始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但有些珍贵的历史建筑和遗迹已经不复存在,实在令人痛心。

        由此,引出了城市或者社会管理的问题。即,一项政策和法规的出台,或者一项市政工程的上马,如何决策?在德国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也许对我们有所启发。德累斯顿横跨易北河,为解决过河交通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人提议在河上再建一座桥。15年来,市政府为此前前后后进行了无数次的论证,正反两方面意见反复交锋,据说所花经费已经超出建桥本身的费用。一段时间建桥意见似乎占上风,但世界遗产组织说,如果建桥,则将该市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这样一来,这事又得从长计议,不知何时有结论。这种管理是耶?非耶?但从中折射出的是这样的理念:就是不能让全社会承担少数人的决策所造成的损害。

        日本人对工作之认真和严谨,大家已略知一二,但只有亲身经历才有深刻体会。一次开会,会场在郊区大学校园,住处在市中心,会议安排了大巴接送代表。事先会务组确认乘车人员,在住处上车时,逐人核对,记录在案,同时记录开车时间。到达会场后,停车场有专人负责登记各车到达时间。这在我们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他们都认真执行,做到事事有记录。参观企事业单位,都会订有详细计划,几点几分在何处,谁接待等都列成表格,完成一项,标记一下,决不马虎。由此不难找出日本交通准点的原因。贯穿其中的是,对于工作想方设法做到尽善尽美,哪怕是琐碎之事和微小之处,如卫生间使用的一次性物品,材质、样式、包装和拆封、摆放及用后处置等都是经过仔细考虑的。如活动淋浴头朝向里边,是以防打开龙头时温度不适的水溅到身上。那些年龄较大的妇女在打扫卫生间时,同样兢兢业业,甚至跪着擦洗地面和洁具。这种深植内心的敬业和追求完美的理念恐怕正是日本发达和富裕的精神根源。

        每次回国,两相比较,总是生出许多感慨。中国的发展固然要靠经济和科技,但精神和道德上的培育更是不可替代的。最简单的例子是遵守交通规则,可能一时自己是低效率,但带给社会的是高效率,最后惠及的是每个人。人人自律,社会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作者为致公党中央委员、上海市委会委员、闸北区委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