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其他 > 其他 >

第二届文博会回顾----推进出口 拉动融资 文博会影响力远超想像

发布时间:2007-09-28      作者:深圳新闻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沈清华 王轲真)刚刚结束的第二届文博会掀起一场完美的“文化风暴”,风暴中心虽然处于南国深圳,但影响所及早已超出整个中国,波及世界。

        从对文化产业各个“要素”的拉动,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这场风暴的“能量”:在一次次金额巨大的签约中,我们看到了它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和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推动;在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展位上,我们看到了它对创意产业的促进;在一场场思维碰撞的论坛中,我们看到了它对文化产业研究的激励;在座无虚席的剧场,在场馆四面八方涌来的人流中,我们看到了它对文化消费的拉动……

        文博会赢得了数以亿计关注的目光和潮水般涌来的好评:北京视博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杨文元说:“参加文博会这几天的宣传效果,比我们前几年通过各种渠道所做的宣传效果还要大。”毛里求斯文化部长高雷索对文博会“感到非常震惊和钦佩”。

        人们惊呼:文博会的影响力超出想像!人们惊叹:文博会效应为何如此之大!

        效应之一 推动文化产品出口

        文博会搭起一座桥梁,把中国文化产品和国际市场联在一起。在这座桥上,我们看到了巨大的车流、人流以及资金流,中国文化产品正源源不断输送到外国消费者手里。文博会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合作的种子在外商心中生根发芽。

        远道而来的河南郑州歌舞剧院,把自己“嫁”到了万里之遥的美国。文博会期间,该剧院的《风中少林》被美国蓝马克娱乐集团公司以800万美元买断,赴美国巡回演出800场。跨出国门不仅意味着有可观的收入,更标志着节目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文博会期间,中国文化产品和国际市场“联姻”的故事不胜枚举。

       人们不禁会问,短短几天,为何有这么多的中国文化产品能迅速走出国门?

        深圳天外飞公司总经理陈浩勇的话是最好的回答:“只有国家级、国际性的盛会,才能促成这样的交易盛况”。在文博会开幕前一天,该公司成功与美国、德国的两家代理商签下了2亿多美元的采购大单。

       谁都不能否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但中国文化产品出口一直成为“软肋”。据国家文化部的官员透露,几年前估算,中国文化贸易的进出口比例约为10比1。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桥梁、平台。

        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努力促进文化内容产品出口,把文博会办成中国文化出口商品交易会。本届文博会牢记领导的谆谆教导,从筹备开始就全力打造出口的平台,搭建走出去的桥梁。

        在海外宣传推介方面,组委会妙招不断。制定优惠办法、征集投融资项目、在国外寻找代理中介机构、建立专业买家数据库等,取得显著成效。深圳市领导还多次带队,走进日本东京、英国伦敦、德国法兰克福和纽伦堡、韩国首尔、新加坡等地,举办招商推介活动。

文博会未开,海内外已经风生水起,全球关注。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纽约时报》在展会召开之前,就刊发了介绍文博会分会场大芬油画村的文章,英国天空电视台专程来深圳采访有关文博会活动的情况。

        精心的组织、宣传和推介,使得本届文博会老外参展的人数和档次大大提高。这些外商不仅采购了大量中国文化产品,更切身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文博会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很多老外看后深感“震撼”。

        来自美国的JEFF感慨地说:“这次文博会简直让我大开眼界,我欣赏到了很多以前从未见过的好书画、家具和各类民族艺术品,真的太可爱了!”

       专家认为,这种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如同春天播下的种子,生根发芽之后,会开出更美的花,结出更大的果。这比签一两项合同,从长远来说,意义更大。

        这种观点在大芬村早已得到印证:2004年大芬村作为首届文博会分会场时,当年的产值只有1.4亿元。而第二年文博会效应如“井喷”一样,2005年油画出口快速增长,产值翻了一倍!

        从这一届开始,深圳已经开始规划建设永久性的中国出口文化产品交易馆,而且还将推出中国文化产品交易网站。文博会正在打造永不落幕的交易舞台。

        瑰丽的中国文化,必将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

        效应之二 拉动文化产业投融资

        文博会不仅实现了资本与文化项目的对接,而且通过一笔笔交易,一场场拍卖,让投资商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创造财富,文化就是核心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资本掘金文化产业。

        在文博会所有签约项目中,文化投资涉及的资金最多、金额最大。而这些资本与项目对接的合同,比一般的买卖合同,更让人眼前一亮。

        在文博会期间,嗅觉敏锐的民营企业老板,成为文化投资的一支劲旅。

         开幕当天,民营企业巨头深圳宝能投资集团与法国未来乐园签下了文博会期间最大的一单投资合同,投入16亿元人民币建设“深圳未来乐园”,从而把有“法国的迪斯尼”之称的“未来乐园”项目引入了深圳。宝能公司姚振华总经理介绍,深圳未来乐园项目首期建成后,年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全部建成后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以上。

       在文化投资大军中,不乏境外、国外的文化产业巨头。

        美国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斐尔特与深圳市演出公司签下合作意向书,把百老汇中国制作排练基地放在深圳,并将与深圳演出公司合作推出首个中国版音乐剧《绿野仙踪》。业内人士认为,百老汇产业链延伸到深圳,不仅证明了深圳的实力,更意味者深圳演艺产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首期投入2亿元美元和1.8亿港元的“中华姓氏寻根园”,选址深圳龙岗,深圳的投资方是慕名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另外两方则是美国美中文化交流控股有限公司和依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

       文博会是一个放大镜,文化的价值在这里彰显无遗,蜂拥而至的投资商在展会上寻找项目,看中后当场签约的案例比比皆是。

        深圳宝峰印刷集团研发的QYBF数字压缩转换器,在展会上吸引了近900家中外客商前来咨询,共签订意向合同13家,融资额高达1500万元。

        一家民营地产公司老总在文博会上转了一天,毅然决定成立一家新公司从事文化产业。他看重的是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无限美好前景。

        专家认为,中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是一个亟待开掘的富矿。而要挖掘这座富矿,现在最需要资本这把“锄头”。文博会从筹备开始,就关注如何为资源和资本的对接搭好平台,做好服务。通过文博会这样一个平台,汇集信息、项目、技术、人才、资本以及产品,打造文化产业投融资的促进中心。

        为了方便海内外投资者在文博会上发现投资机会,文化部在文博会上首次发布了《中国文化产业2006投融资项目手册》。手册汇集了21个省市的921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涉及出版发行、影视传媒、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等七大类,共计700多亿元。在手册发布会上,有关方面还专门组织了海内外150余家投资机构代表参加。

        文博会招来了文化产品的买家,更请来了大量文化产业的投资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团带着项目高兴而来,拿着合同满载而归。据初步统计,展会期间,国内签约总额在10亿元以上的省市代表团至少有5个,如贵州团58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70亿元;广东团7个项目签约金额40亿元人民币。

        效应之三 激励文化产业研究

         本届文博会期间组织的十几个高规格论坛,吸引了众多政府高官、学界代表、文化名人、产业精英等聚集一堂,共同探讨、切磋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使文博会成功推动了文化产业思想的交流和研究。

        文博会所承担的功能除集中展示产品、促进成果交易外,也发挥了信息平台的作用。在展会期间,汇聚产业理论界精英、政府高官的15个论坛,从产业发展趋势、报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到艺术交流交易新现象新问题,都广泛涉及且做了不同程度探讨。

        与会演讲嘉宾认为,文博会不仅成为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最具前瞻性的舞台,而且通过“汇集”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高官、学者、业界人士,明确了研究方向,并深化了产业研究的力度。

        一个很具说服力的例子是文化生产力的定位思考。学界代表、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论证,文化生产力正逐渐成为第一生产力。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到文化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的又一进步。而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晏友琼的演讲内容,无疑为此做了精彩的诠释。晏友琼以云南为例说明,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要走特色发展之路,要利用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寻找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点,积极探索出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路子。

        接受采访的论坛听众表示,从文化产业论坛上听到的,不仅是各省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介绍,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产业未来走向的深度思索,在国内尚不曾听过。来自国内各地的政府官员、学者们在论坛上亲密接触,互相启发,不断擦出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灵感火花,通过理论界与产业界的交流互动,酝酿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维、新主张。

        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报业发展,文博会通过专题论坛透视传媒新趋势,同样加大了对报业研究的力度。例如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如何进行跨行业的发展等老问题新思路,报业领袖们从各自的认识出发提出了新观点和新举措。有报业传媒集团负责人提出通过全面创新改革管理体制和编采手法,也有报业集团负责人建议不失时机介入网络媒体和数字媒体,还有媒体负责人预测竞争媒体可以形成和谐竞争的模式,等等。报业论坛传媒领军人物的“切磋”交流,将这里变成了报业巨擘传道的讲坛。

        在印刷业国际论坛上,国内外专家相互交流,从全球的视野审视印刷业发展的大趋势。行业人士认为,本次的印刷业国际论坛有高度、有深度,话题居于行业发展前沿,弥补了印刷业专题展相隔时间长、全方位交流频度低的不足,使业内的思想交流变得顺畅,应该归功于文博会搭建的大平台。

         效应之四 促进创意产业发展

         走入精心组织的文博会展馆,我们深切感受到创意的时代已经悄悄来临。无论是创意设计馆里国际一流设计大师克拉尼的作品,还是动漫游戏馆里推出的中国漫画16年回顾展、韩国漫画特别展,都令参观者感受到了创意产业所处的火热氛围。

        “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法以数量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这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名言。从硅谷到华尔街,美国人认为“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

        文博会的组织者凭借敏锐的嗅觉,认识到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前景无限,在展会上给予特别突出的地位。

        深圳、北京、上海等地的创意产业,借助文博会平台进行了集中展示。在展品中我们看到创意几乎无处不在,从深港合作的动画片《闪闪的红星》、环球数码推出的《魔比斯环》,到民族气息浓郁的水墨画、剪纸画,新颖的创作手法使老题材再次焕发青春。

        在创意设计馆和动漫游戏馆,我们可以领略创意产业“制高点”的风采。在创意设计馆设计大师精品展块中,有国际一流设计大师克拉尼,以及国内顶尖设计大师的数百件设计作品,从中我们还能找到王粤飞等深圳设计师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在室内外建筑装饰设计展块中,有被评为“中国之星”、“亚洲之星”、“世界之星”在内的包装设计作品。精品荟萃,引来了无数参观者,这其中不乏业内人士。很多人拿着数码相机,把大师的作品拍摄下来慢慢品尝,从中寻找创作的诀窍和灵感。

        深圳一位动漫公司设计人员说:“从展会上可以发现动漫行业的新技术、新趋势。看看‘憨八龟’、‘龙武地’、‘水果部落’等原创卡通动漫形象,我们就知道了差距和努力方向。”

        我们从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中,可以感觉到文博会掀起的关注“创意”的热潮。宝安区政府主办的“创意会客厅”连续举行了四场创意高峰论坛,一批重量级专家把创意的大旗高高举起,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这些无不刺激了大批参展单位关注创意和创新,并从中寻找商机。

        专家认为,中国的创意产业如果不与中国特色、本地特色相结合,创意产业就没有生命力。而本次文博会上,包括主分会场在内,涵盖传统文化、现代艺术在内的众多参展内容,为中国本土的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选择。效应之五

        吸引数以百万人眼球

        虽然只是第二届,但文博会已经逐渐成为闪闪发光的文化品牌。它在吸引无数参展商的同时,还像磁石一样吸引了世界各地数以百万人的眼球,并赢得了一片叫好。在“眼球经济”时代,这种注意力和影响力,必将变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文化盛会,商贾云集,嘉宾云集,观众云集!

       9大展馆和6个分会场提供了标准展位4500个,汇聚了参展企业和中介机构1500多家。全国共有34个省(自治区)、市政府组团参展,国外有26个城市组团参展。吸引专业观众21000多人,其中国外专业观众3400多人。数万客商共赴盛会,演绎出一个个商界传奇故事。

        本届文博会不仅参与人次多,而且迎来了众多领导和嘉宾。展会期间,仅政府各部门接待的海内外嘉宾总规模近1900人,其中,省部级以上嘉宾52人;外国及港澳台嘉宾600多人。

        在这些嘉宾中,有美国时代华纳资深总裁彼德·沃尔夫、美国好莱坞著名作曲家乔治·莫罗德、德国世界著名工业设计大师克拉尼、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董事长兼CEO徐炳文,还有廖静文、马乐山等中国文化名人。

        文博会成为市民自己的文化节日,吸引了各界观众90.63万人次,人气十足。文博会网站4天里有16万人次访问。展会最后两天,很多市民全家出动看展会。

        文博会还吸引了208家新闻媒体810余名记者,其中港澳台及外国媒体50家180余人。展会期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国重量级媒体,几乎每天都在重要时段和版面播发文博会新闻。据统计,各媒体共播发报道6100余篇(条),及时准确地把每一个信息传向世界。

        文博会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无数人关注的目光,并给关注者留下了永难忘却的美好印象。

        展会期间,一位英国籍、60多岁的盖瑞先生,看了工艺美术馆深圳苏晋云工作室的根雕,如痴如醉,竟然主动要求为这家展位做了3天的义工翻译,推介产品,一时传为佳话。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说:“我们在文博会上交到了很多朋友,找到了许多合作的机会。”

        特意从北京到深圳来参加文博会的赞比亚共和国驻华使馆参赞杜奇鲁娅·奇乐施·卡普薇,看完之后兴奋地说:“太值得看了,文博会办得很好!”

        眼球也是“经济”,美好印象就是“吸引力”。相信明年的5月,会有更多人为文博会而相聚深圳,并书写出更精彩的华章!

        文博会只有2岁,但以目前的“成长”速度,我们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它一定会成为金灿灿的国际展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