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其他 > 致公党中央和广东省新闻 >

辛亥革命孕育了中国致公党

发布时间:2021-10-09      作者:(转自广东致公;摘自《中国致公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战略方针评析》,致公党中央党务研究委员会编;图片来源于中国致公党中央党部旧址陈列馆)

10月9日上午,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说,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在缅怀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之际,作为诞生于海外、由海外华侨社团美洲致公总堂发起成立的中国致公党与辛亥革命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这种关系,我们可以从致公党中央原副主席王宋大、原秘书长邱国义于2011年撰写的《辛亥革命孕育了中国致公党》得到答案,我们也希望借此向为辛亥革命成功作出贡献的海外华侨、致公党(堂)先辈致以崇高的敬意。

恰逢伟大的辛亥革命 100 周年,我们在缅怀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的丰功伟绩的同时,不禁追忆起致公党的建立与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渊源关系。孙中山先生发动海外洪门组织支持国内的反清革命,海外洪门及广大华侨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海外洪门组织于 1925年 10 月 10 日在美国旧金山建立了中国致公党。

一、海外洪门组织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

洪门是清代初期出现的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秘密组织。“洪”的含义,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洪武”的“洪”,“洪门”意为洪武门下的英雄。另一说是,“洪门”的创始人是洪英,“洪门”二字即为纪念洪英而来。这两种说法虽然有差异,但其意都是“反清复明”。郑成功在台湾反清复明的斗争失败后,洪门组织转入地下,创立了名目繁多的反清组织,如红灯照、红枪会、天地会、哥老会、三合会、大刀会、小刀会等。“洪门”成为这些秘密组织的总称。

20  世纪初期的旧金山致公总堂

18 世纪中叶,清廷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同时,洪门组织亦多遭镇压,许多洪门革命分子在国内难以立足。同时,由于长期战乱,国家经济凋敝,百姓生活艰难。他们纷纷被迫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有的奔向南洋一带,也有的到美国、加拿大和美洲其他国家,被拐骗为“契约劳工”,当作“猪仔”被贩卖,多数在美国、加拿大修铁路、挖金矿,受尽压迫剥削和种族歧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生活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和斗争的需要,沿用了国内洪门组织的形式组织起来。1880 年前后,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侨的地方,都有了名称不一的洪门组织。这些洪门组织都是具有“华人共济会”性质的群众团体,即通过华人互助互济,团结起来,以帮助解决侨胞在当地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广大华侨愿意加入洪门,从而使这个组织迅速发展。20 世纪初,洪门会众已达到 20 万人之多,华侨中十之八、九都参加了洪门组织,尤以美洲的声势最为浩大。据梁启超所著《新大陆游记》一书中的记述,美洲洪门致公堂是其中规模较大、力量雄厚的海外洪门组织。洪门致公堂有三大信条:“义气团结,忠诚救国,侠义除奸”。这表明它一方面团结组织华侨,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斗争;另一方面坚持反清的斗争活动,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因此,洪门组织后来成为孙中山发动民主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就与洪门组织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孙中山引导洪门组织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孙中山(1866-1925)

孙中山自幼熟悉华侨和华侨社会,曾多次赴美国向华侨宣传革命思想,以取得华侨在经济上对革命的资助,与洪门人士也有较多接触。他在组织领导反清救国的民主革命时,又是从“联络会党入手”,因而与洪门组织的接触更为频繁。他深深体会到,海外广大华侨特别是众多洪门组织成员中蕴藏着丰富的革命潜力,可以作为革命的依靠力量之一。

孙中山于 1904 年 1 月赴檀香山。为了发动洪门人士参加革命并把洪门组织改造成为革命力量,1904 年 1 月 11 日,孙中山毅然加入了洪门国安会馆(孙中山加入洪门国安会馆的会员名册至今尚保存在檀香山国安会馆中)。孙中山的加盟使洪门的领袖人物和广大成员大为振奋,视为洪门的殊荣,除了热烈欢迎外,还授予孙中山“洪棍”的崇高职务(“洪棍”为主管纪律的高级职务),大家热情地尊称他为“洪门大哥”。


1904年孙中山加入洪门国安会馆时的登记册

当年 3 月,孙中山到了旧金山,会见了洪门致公堂的领袖黄三德等人,受到热情接待。孙中山为了改变洪门组织“章程陈旧,组织涣散”的状况,于当年 5 月,正式向洪门致公堂提出改革、整顿致公堂的建议,当即为致公堂所接受。孙中山受致公堂委托,起草了《重订致公堂新章》,新章共计 80 条,其中最重要的是:统一了组织的名称,一律称为致公堂,在旧金山设置致公堂总堂;规定了致公堂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就是以兴中会的十六字政纲作为洪门致公堂的政纲,二者有了完全一致的奋斗目标;规定“本堂以协力助成祖国同志施行宗旨为目的”,这就意味着洪门致公堂开始把自己的斗争同国内的革命斗争融为一体,正式走上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道路;新章还在组织领导、组织权限、财务制度等方面作出规定,克服以往“散漫四方”的状况,以达到“联合大群,团结大力”的目的。

黄三德(1863—1946)

孙中山在致公党总堂领导人黄三德、唐琼昌等人陪同下,到美洲各地向洪门组织和人士耐心讲解改革、整顿致公堂的意义,宣传和鼓动反清革命。所到之处,孙中山还帮助改组或创办致公堂的机关刊物,并指导他们与保皇派开展论战,使广大洪门人士和华侨通过论战划清革命和保皇的界线,极力廓清保皇派在华侨社会中的影响,争取尽可能多的洪门人士和华侨投入革命队伍,为1911 年的辛亥革命在海外奠定了群众基础。

1905 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联合组织同盟会成立,并在美洲许多城市建立了分会。为了使同盟会与洪门组织在反清革命的共同大目标下更好地团结起来,孙中山于 1911 年提出建议,全体同盟会会员集体加入致公堂。致公堂完全同意这一建议,并简化其入堂手续,删去一切繁文缛礼。经双方协商,于1911 年 5 月 22 日,同盟会在《少年中国晨报》上刊出布告,致公堂则在《大同日报》上刊登启事,共同宣布同盟会与致公堂的联合。这一举措不但扩大了致公党的社会基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致公堂的成员结构,从而为后来致公堂改为致公党打下了基础。同盟会与致公党在组织上的联合,成为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共同力量,为团结广大洪门组织和人士支持国内的民主革命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1911 年 6 月,孙中山在旧金山与中国同盟会、致公堂联盟成员合影

 

 

司徒美堂(1868-1955)

司徒美堂(1868-1955)是洪门致公堂中影响很大的领袖人物,曾任致公堂总监督和安良堂总理数十年,并在 1904 年孙中山赴美国时,担任孙中山的保卫员和厨师,同孙中山同住了 5 个月,后来成为中国致公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 1954 年 10 月所写《国外洪门历史和它的新情况》一文中说:“1904 年孙中山第二次自檀香山赴美,用‘洪门大哥’的身份振刷了洪门,取得美洲二十多万洪门兄弟的热烈支持,把洪门带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这一论述可谓言简意赅,一语破点。

三、海外洪门组织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孙中山加入了海外洪门组织并对其进行改革和整顿,使海外洪门组织更加关注和支持国内的革命斗争,成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强大后援,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盟会和致公堂合并后,孙中山向致公堂提议,组织洪门筹饷局,为国内武装起义筹集军饷,对外则用“国民救济局”名称。洪门筹饷局成立后,致公总堂立即派负责人赴美国各地,动员洪门成员为革命捐款,并发布筹饷告示。经过致公总堂和洪门筹饷局的努力,仅五个月时间,便筹集资金达 14 万 4 千余美元,有力地支援了国内革命事业。


1911年7月,为了进一步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在致公堂与同盟会两个组织联合的基础上,美洲洪门筹饷局在旧金山成立,负责为国内武装起义筹集经费,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图为孙中山与美洲洪门筹饷局同志合影。

洪门致公堂所开具的支持辛亥革命的银票

 

1911年,加拿大域多利(今“维多利亚”)致公堂以堂所为抵押,向银行借款港币三万元,资助孙中山发动黄花岗起义。这也是海外洪门为辛亥革命作出的重要贡献。图为加拿大域多利致公堂堂所。

辛亥革命前,曾先后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历次起义中所需购买枪支、弹药的经费,创办报刊等宣传经费,以及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奔走各地的车旅费和生活费,很大部分是海外洪门组织及其成员以及华侨所捐赠。据不完全统计,1910 年至 1911 年,革命党人所得到的海外捐款约 20 万美元。在致公堂为革命筹款的过程中那个,加拿大洪门致公堂的事迹尤为感人。加拿大维多利亚致公总堂将致公堂的公产房屋抵押给银行,所得 3 万美元全部支援国内革命。温哥华、多伦多致公堂获悉后亦相继效仿,将其公产抵押,倾其所有,全力捐助革命。

为了推翻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党人策划和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在历次武装起义中,都有海外洪门成员回国参加,有的还是起义军的领导者和骨干成员。如 1895 年广州之役、1900 年惠州之役都是以洪门成员作为基本力量。黄花岗 72 烈士中,大部分为洪门志士。

海外洪门组织还积极参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鼓舞革命风潮,为辛亥革命铺平道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在1903 年至 1904 年、1905 年至 1907 年,曾展开了两次激烈论战。这两次论战虽是在日本进行,但论战的深入和扩大,都是通过洪门创办的报刊如旧金山致公总堂机关报《大同日报》、加拿大温哥华致公堂机关报《大汉日报》等。这些报刊成为革命党人的重要宣传阵地,为革命鸣锣开道,在美洲华侨中产生很大影响。

辛亥革命时期,海外洪门组织和华侨不仅在经济上给国内革命以巨大的支援,许多洪门成员还不远万里回到国内,不惜流血牺牲,亲身参加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为结束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的统治,创建民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孙中山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海外洪门和华侨在辛亥革命中可歌可泣的爱国表现,感触至深,由衷赞叹说:“华侨为革命之母”。

四、建立中国致公党,为真正共和之实现

1911 年武昌起义胜利后,海外洪门组织和广大成员为这一胜利而欢欣鼓舞,立即筹款欢送孙中山从纽约返回祖国,热情欢呼拥戴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为巩固和发展这一胜利而不懈努力,渴望祖国走上由孙中山领导的建设国家的正道。不料,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篡夺,袁世凯死后,中华民国的政权仍由北洋军阀所把持,奉行独裁卖国的反动政策,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华侨在国外受歧视和奴役的地位丝毫没有改善。广大洪门人士和华侨迫切希望建立一个能代表华侨利益的政党,继续参加国内的革命斗争,领导他们自卫、反抗和谋生。为此,致公堂曾多次向国民政府提出到国内立案组党的要求。当时,由于政界对海外洪门组织的歧视,立案组党的申请未果。洪门组织决定在海外建党,待时机成熟,再到国内发挥作用。为此致公堂内不少有识之士积极进行组党。1920 年,司徒美堂提出了建立华侨政党的主张,并联络各方进行组党活动,但没有成功,他仍不气馁,继续酝酿组党。

1923 年10 月 五洲洪门第三次恳亲大会代表合影

 

海外洪门组织及人士,一方面深受孙中山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另一方面历经民主革命烽火的锤炼,经反复酝酿,建立政党的思想逐步成熟。1923 年10 月 10 日,由旧金山致公总堂发起,在旧金山举行了“五洲洪门第三次恳亲大会”。这次大会着重讨论成立中国致公党问题。大会对于成立中国致公党的宗旨,在会的《缘起》中作了如下说明:“我洪门为复国而起,为保国而存,为富强国而力图进取。肩斯重任,宏济巨难,舍我洪门其谁与归?我洪门人士其奋兴乎。务使这次恳亲大会计划成功,进行顺利,则令中华民国真正共和之实现”。这一篇《缘起》,87 年前的激扬文字,体现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显示出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宽广的革命胸怀,今天读来,仍然使人敬仰和感动。这次大会还续订《致公堂根本章程》,章程明确规定致公堂的宗旨是“拥护真正共和,发扬民族精神,扩大人类友爱,促进世界和平”。这一新的宗旨,一方面,阐明了他们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尚未成功,要致力于“实现真正共和”;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身居海外,深切体会到,国家要实现独立和富强,华侨的生存和发展要得到充分的保证,还要“发扬民族精神,扩大人类友爱,促进世界和平”。新的宗旨与《重订致公堂新章》规定的致公堂的宗旨相比,在政治目标、思想境界上都前进了一大步。这次大会讨论了党纲草案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并通过了《中国致公党党纲草案》。大会还成立了中国致公党筹备委员会总会,具体筹划致公堂改组为致公党的工作。1925 年 8 月,筹备委员会总会发出了《通告全体洪门人士书》,就有关建党事宜通告全体洪门人士,确立 1925 年 10 月 10 日为中国致公党成立之日。

1925年10月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宣告中国致公党成立。这次恳亲大会实际上是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图为代表合影。

1925 年 10 月 10 日,在旧金山召开了“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这实际上就是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决定,以洪门致公堂为基础,改堂为党,定名为中国致公党。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致公党的成立,这是洪门致公堂由会党向现代政党转变的关键一步,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华侨政党,标志着华侨政治力量的新崛起。10 月 10 日正是辛亥革命胜利纪念日,选择这一天作为中国致公党的成立之日,其本身就有弘扬辛亥革命精神的含义,同时也是海外洪门组织及广大成员为之奋斗而取得成功的纪念。

中国致公党成立之初发表的《致公党同人救国主张》

致公党现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总格局中八个民主党派之一,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今天,在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之际,我们重温历史,追溯致公党的建立与孙中山民主主义思想的渊源关系,可以这样说:辛亥革命孕育了中国致公党。

 

(转自广东致公;摘自《中国致公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战略方针评析》,致公党中央党务研究委员会编;图片来源于中国致公党中央党部旧址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