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市委要闻 >

刚刚宣布!广东这样干!

发布时间:2021-01-26      作者:来源:南方+客户端 转自:深圳政协

1月24日上午

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

马兴瑞省长作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图片
 
十四五 广东这样干
 
 
 

“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创新强省建设取得新突破,现代产业竞争力赢得新优势,改革开放再出发迈上新高度,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实现新跨越,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幸福广东建设取得新成效,现代化治理能力达到新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新提升。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省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率先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率先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为总定位总目标,持之以恒实施“1+1+9”工作部署,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广东篇章。

 

● 我们要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充分发挥广东产业和区位优势,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打造规则衔接示范地、高端要素集聚地、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内外循环链接地、安全发展支撑地,率先探索有利于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 我们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制造强省建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形成创新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以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牵引制造业整体提质升级,以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企业群为着力点厚植产业优势,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 我们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充分激发"双区"建设的整体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战略效应、辐射引领效应。强化改革系统集成,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实施一批新的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改革开放高地。

 

● 我们要持续用力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产业跨区域布局共建,推动创新资源和成果转化共享,促进服务功能延伸拓展,深化“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湾+带”联动机制、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全面对口帮扶机制,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资源要素平等互换、生产要素充分对接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努力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 我们要建设高水平的幸福广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加快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体育强省、健康广东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典范,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我们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坚决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全面推进依法治省,保障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东、法治广东,把广东打造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图片
图据南方+

 

 

报告提出
2021年
要更大力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2021 广东各地这样做
 
 
 

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

 

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做强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 广州、深圳

要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和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水平。

 

▶ 佛山、东莞

要立足实体经济,提升制造业能级,当好地级市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

 

▶ 惠州

要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石化等支柱产业,做大经济规模,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

 

 珠海

要壮大智能家电、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中山

要主动对接珠江东岸,加快培育新兴支柱产业,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江门、肇庆

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抓好大广海湾经济区、肇庆新区等重大平台建设,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

 
 

支持汕头、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建立广州与湛江深圳与汕头深度协作机制,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重要发展极。

 

 汕头

支持汕头发挥港口和铁路服务支撑作用,提升华侨试验区、临港经济区等建设水平,加快传统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和质量建设,加强文化传承保护,提升城市综合品质。

 

 湛江

支持湛江参与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提升高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抓好东海岛等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壮大城市综合实力。

 

 汕尾、阳江、茂名、揭阳、潮州

强化汕尾、阳江重要支点功能,支持茂名滨海新区、揭阳粤东新城、潮州新区等重大平台发展,打造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产业集群配套基地。

 

统筹抓好东西两翼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和科技创新资源优化布局,做大做强绿色石化、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

 
03

支持北部生态发展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出台支持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补偿和产业引导的实施意见。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拓宽辐射带动区域的广度,推动文旅等绿色产业发展。谋划推进横贯北部的重大交通设施,加快南岭旅游公路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推动发展全域旅游。做大做强果蔬、花卉、南药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建设大湾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 韶关、河源、清远、梅州、云浮

推进韶关新区、河源深河产业共建示范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梅州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云浮氢能产业基地等建设,发展生物医药、绿色矿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

 

 

 

2021年广东目标
↓↓
 
今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进出口实现正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

  • 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200万吨;

  • 完成国家下达的能耗强度控制目标任务。

 

2021年广东重点抓好
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

 

 

 

 

(一)

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强化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担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职责。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促进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建设"数字湾区",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推动港澳法律、医疗、建筑及工程等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便利执业,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认证等领域与港澳协同取得更大突破,推进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加快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建设,推进全口径跨境融资和"跨境理财通"试点。深化民生领域合作,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促进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强化制度集成创新和规则衔接示范。

 

加快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推进大湾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推动珠三角地铁互联互通,努力实现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加快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以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为重点,创新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建成佛莞城际等项目,加快建设广清城际延长线,开工深惠城际、穗莞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等项目,推进深大城际、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前期工作,构建大湾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

 

全力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出台省级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的措施,探索实施省级行政管理权限负面清单模式,在制度创新、放权赋能、激发活力、营造环境上实现新突破。支持深圳构建高水平要素市场体系,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数字货币创新试验区。增加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供给,试点放宽国际新药准入,支持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新路径,开展自然生态空间、用地用林改革试点,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推动广州深圳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战略合作机制,全方位推动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基础设施、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对接协作,协同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合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联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综合交通枢纽,共同增强核心引擎功能。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和岭南文化传承创新,支持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等建设,打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强化省会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

 

 

 

 

(二)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推动内外联动,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抓好交通强国建设广东试点,开工合湛高铁、沈海高速机荷段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广湛、广汕汕、深江、深汕、梅龙等高铁和货运铁路建设,建设赣深高铁、南沙港铁路,推进深南高铁前期工作,谋划提升茂名北向铁路通道功能。加快深中、黄茅海、莲花山、狮子洋等跨江跨海通道建设,推进干线公路瓶颈路段扩容提质和国省道、危桥改造升级。抓好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三跑道、珠三角枢纽机场等项目建设,建成湛江新机场、韶关新机场。加快重点港区港航项目建设,推进东江、北江等航道扩能升级前期工作。加快珠三角水资源配置、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等工程进度,推动"三江连通"工程全线贯通,规划建设广东水网。抓好惠州太平岭核电站建设,开工建设陆丰、廉江核电,推进天然气主干管网"县县通"。加快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5G网络粤东粤西粤北主要城区全覆盖,打造珠三角5G网络城市群。放宽准入门槛,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充分释放消费潜力。着力保就业稳收入促消费,坚持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相结合,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布局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内免税店,引导境外消费回流。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开展"粤贸全国"计划,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推动高品质商圈建设,打造消费节庆品牌。重视乡村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推动汽车以旧换新,促进家电更新消费。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壮大信息消费,鼓励发展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模式新业态,形成服务消费等新增长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文化、医疗、养老、育幼、体育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

 

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完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统筹物流枢纽、配送中心、冷链物流骨干网等布局建设,发展高铁航空货运和多式联运。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商贸物流设施智能化改造,引导传统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现代商贸流通领军企业。健全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发展农村电商,形成农产品进城与农资、消费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格局。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拓展全球仓储配送网络,引进大型零售企业来粤设立采购和物流中心。

 

优化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推动广东自贸试验区、经济特区创新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加快贸易强省建设。深入开展"粤贸全球"计划,推动广交会、高交会、海丝博览会等重点展会提质增效,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中欧投资协定等重大机制,大力开拓东盟、日韩等区域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和通关模式改革,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壮大市场采购、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进口贸易促进平台,建设好广州南沙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打造辐射全国的进口商品集散中心。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引进一批头部企业、总部机构。加强对外投资风险防范,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政策服务体系。

 

 

 

 

(三)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创新生态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标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等先行启动区以及南沙科学城联动协同发展区,做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优化实验室体系,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提升10家省实验室建设水平,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省实验室支持力度,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加快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建设,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争取在信息光子、新材料等领域启动新一轮部省联合重点专项。深入实施"广东强芯"行动,加快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设备等领域补齐短板。精准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粤港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瞄准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种子科学等前沿领域加强研发攻关,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壮大产业链核心企业,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未来型企业。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建设,新筹建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高新区"一区一特色"行动,加快推动国家级高新区地市全覆盖。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引进培育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机制。实施孵化育成体系"双千计划",开展创业导师倍增行动,加大金融支持创新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规范科技伦理,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四)

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打好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战,在湛江、珠海-江门、汕头等区域规划建设3个大型产业园区。加大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支持力度,强化用地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吸引更多先进制造业项目落户。加快中委广东石化、巴斯夫、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华星光电、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等项目建设。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加强标准、计量、认证、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建设。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探索实施"链长制",培育一批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产业链条,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开展行业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专注细分市场、具有独特专长的隐形冠军。深化区域产业共建,促进珠三角产业有序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转移。

 

推动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出台支持供应链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行动,加快发展现代金融、工业设计、科创服务、商务会展等,做大做强法律、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加快培育一批本土服务业龙头企业,擦亮"广东服务"品牌。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促进商贸、餐饮、住宿等连锁化、品牌化发展。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巩固数字产业发展优势,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5G产业,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4K、5G技术规模化应用。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产业链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工业制造技术和工艺软件化、数字化,促进工业软件升级。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和开发利用,加强数据产权和个人信息保护。

 

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出台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意见,加快发展海洋产业集群。实施海上风电领跑工程,推进海上风电场建设,抓好阳江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粤东整机组装基地建设。加快中海油乌石油田等项目开发,有序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做强海洋能源产业。壮大海洋船舶制造业,打造广州龙穴、珠海高栏港等海工装备产业基地,推进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建设。大力发展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平台和远洋渔业,促进滨海旅游、跨海岛旅游特色发展。

 

 

 

 

(五)

更大力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做强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广州、深圳要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和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水平。佛山、东莞要立足实体经济,提升制造业能级,当好地级市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惠州要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石化等支柱产业,做大经济规模,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珠海要壮大智能家电、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中山要主动对接珠江东岸,加快培育新兴支柱产业,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江门、肇庆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抓好大广海湾经济区、肇庆新区等重大平台建设,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

 

支持汕头、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立广州与湛江、深圳与汕头深度协作机制,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重要发展极。支持汕头发挥港口和铁路服务支撑作用,提升华侨试验区、临港经济区等建设水平,加快传统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和质量建设,加强文化传承保护,提升城市综合品质。支持湛江参与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提升高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抓好东海岛等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壮大城市综合实力。强化汕尾、阳江重要支点功能,支持茂名滨海新区、揭阳粤东新城、潮州新区等重大平台发展,打造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产业集群配套基地。统筹抓好东西两翼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和科技创新资源优化布局,做大做强绿色石化、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

 

支持北部生态发展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出台支持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补偿和产业引导的实施意见。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拓宽辐射带动区域的广度,推动文旅等绿色产业发展。谋划推进横贯北部的重大交通设施,加快南岭旅游公路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推动发展全域旅游。做大做强果蔬、花卉、南药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建设大湾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推进韶关新区、河源深河产业共建示范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梅州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云浮氢能产业基地等建设,发展生物医药、绿色矿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

 

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等五大现代化都市圈要增强集聚功能,引导常住人口向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城镇有序转移,以常住人口为基准合理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实施县域品质提升工程,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支持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市)建设。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加快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着力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加大土地供应力度,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大力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六)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挖田造湖,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快耕地恢复和补充耕地建设,积极拓宽新增耕地及耕地提质改造途径,加强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开展新一轮垦造水田三年行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促进耕地高效利用。

 

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实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工程,整县建设农村现代化示范区,高水平打造"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都市农业建设,推动岭南瓜果、水产品等特色优势品种提质增效,打响"粤字号"农业品牌。落实"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确保粮食稳定发展,推动生猪家禽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现代农业科创中心,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组建广东种业集团。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非洲猪瘟等动植物重大疫病疫情防控。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开展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带建设工程,妥善保护和活化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建设富有岭南风韵的精美农村。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试点开展镇域品质提升行动,提高乡镇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全域实施"五美"行动,推进省际廊道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补齐水电路气、通信、物流等短板,持续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快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快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加快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步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做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强化农商行支农服务,建设广东金融支农联盟,推进农业农村保险高质量发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高水平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推进乡村治理,抓好"百镇千村"示范创建。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脱贫攻坚政策、机制、资金整体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实施新一轮省内帮扶、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大力支持老区苏区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做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工作。

 

 

 

 

(七)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好激发市场发展活力。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完善粤东粤西粤北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完成地市政务大数据中心和云网建设。推进省市两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对接联通,扩大省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应用,实施"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在经济运行、自然资源、环保、水利、应急等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加快线上线下政务平台整合,拓展"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应用范围和服务功能,推进"粤平安""粤政图"等平台建设,推动更多事项"一网通办",基本实现教育、社保、医疗和企业登记、经营许可等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办好首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

 

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府权责清单。大力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试点商事登记确认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在生产许可、证明事项等领域推行告知承诺制。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自然资源领域"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加快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对侵权行为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支持广州、深圳开展国家级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

 

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省属企业功能布局,聚焦主责主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强与央企战略合作,抓好能源、化工、金融等签约项目落地建设。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隐形壁垒,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法平等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支持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帮助解决租金、税费、社保等问题。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政企沟通协商机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建立集中力量办大事预算安排机制,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进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推进数据共享、协同治税,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推进金融强省建设,提升广州、深圳中心城市金融能级,深化城商行、农商行改革,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抓好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支持深交所完善上市制度、开展"新三板"转板试点。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积极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制定平台经济创新合规发展工作意见,引导企业自觉接受监督,提升平台经济监管能力。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推进金融创新,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非法集资、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管好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防止新增隐性债务。强化国有资本监管,有效防范投资经营风险。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八)

扎实抓好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分区域分行业推动碳排放达峰,深化碳交易试点。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提升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占比。研究建立用能预算管理制度,严控新上高耗能项目。制定更严格的环保、能耗标准,全面推进有色、建材、陶瓷、纺织、造纸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改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广应用节能低碳环保产品,全面推行绿色建筑。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攻坚,深化茅洲河、练江等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整治,强力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做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建设美丽海湾。抓好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构建以臭氧防控为核心的大气污染防控体系。推广新能源交通运输,发展内河清洁航运,加大非法劣质燃油打击力度,强化油路车企联合防控,推进煤改气、油改气,严格工地扬尘和露天焚烧管控。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源头管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抓好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利用示范省建设,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深入推进"三旧"改造,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空间分区管控体系。健全绿色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探索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交易机制。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小水电、小水库清理整治,大力开展节水行动。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万里碧道,开展高质量国土绿化行动,打造以岭南山地、蓝色海岸带为屏障,以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为内核,连接珠江生态绿色水网的生态格局。加强优良水体水质保护与生态建设,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强红树林、湿地等保护修复。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健全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奖惩机制。

 

 

 

 

(九)

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升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努力塑造与广东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加强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工程,推进全域文明创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强化网络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大力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高水平打造"三馆合一"等标志性文化重点工程,提升博物馆、图书馆等开放利用水平。开展岭南文化"双创"工程,修缮、保护和遴选新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繁荣发展岭南美术、广东音乐、地方戏曲等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抓好历史文化街区、红色革命遗址等活化利用,加强侨批文物保护和研究,推进岭南考古的发掘整理和研究阐释,推动科技考古、公共考古建设。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展播展演,创新国际传播,推动岭南文化更好走出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活化利用文史、地方志等历史文献。

 

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大力发展4K/8K影视、数字出版,办好深圳文博会、广州文交会等展会,加快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广东卫视、珠影集团、文艺院团改革振兴、提质增效。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抓好标志性景区景点、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等建设,开发红色文化、南粤古驿道、少数民族村寨等精品线路,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办好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建设社区体育公园等设施,培育壮大体育产业。

 

 

 

 

(十)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出台"3.0版促进就业9条",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异地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帮扶机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创业带动就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突出技能、注重质量,纵深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大力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建设一批技师、技工院校,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等制度,持续推进根治欠薪行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高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普惠性学前教育增容提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加普通高中优质学位供给。加快省职教城二期、三期建设,高质量完成高职扩招任务。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全省11所新建高校(校区)年内建成招生,实现地级以上市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全覆盖。推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办好继续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加快大湾区大学、中山科技大学筹建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学校建设。积极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新一轮"强师工程",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全面推进健康广东建设。实施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健全监测预警、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推进省公共卫生医学中心、高水平疾控中心建设,谋划建设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际医学中心,新支持20家高水平医院建设,增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市级医疗服务能力,启动县级医院提升行动。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大力发展智慧医疗,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完善地方病、职业病、传染病等防治体系。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加快建设大湾区中医药高地,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医疗、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落实职工与城乡居民医保分类保障任务,完善按病种分值付费和支付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实施药品和医用耗材集团采购,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强医保基金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养老、失业、工伤待遇,完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打造居家社区养老"15分钟"服务圈,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孤儿关爱服务体系,实施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推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发展。

 

全面提升平安广东建设水平。坚定捍卫国家政治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实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深化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套路贷等违法犯罪行为,推进整治突出毒品问题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实效。推进信访工作改革创新,加快县级"信访超市"标准化建设。全面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两客一危一重货"等重点领域整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4个省级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提升航空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升国防动员能力,做好全民国防教育、双拥优抚、人防、海防等工作。完善军地对接机制,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开展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能力提升行动,深化实施"戎归南粤"就业创业工程。健全"阳光安置"工作机制,提升军休服务管理水平,稳妥推进伤病残士兵接收安置。深化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实施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工程。

 

今年我们将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一是促进普惠性学前教育扩学位、提质量。

二是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

三是免费实施出生缺陷筛查。

四是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

五是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六是完善农村集中供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七是全面推动农村公路桥梁安全改造。

八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检测能力建设。

九是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

十是大力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我们将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完善"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制度,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图片

拖动长图可读完整内容

 

来源:南方+客户端

转自:深圳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