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市委要闻 >

深圳两会|新一届政协委员有备而来为城市发展建言献计

发布时间:2021-05-13      作者: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杨丽萍 周元春 黄子芸 转自:深圳发布

怀为民之心、献惠民之策。12日,参加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的500多名新一届政协委员陆续报到。他们有备而来,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为民生福利鼓与呼。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加强高质量知识产权布局

深圳高质量发展与新结构研究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李飞是一名新委员。“以前开市两会时,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现在作为一名参与者,要积极转换角色、投入角色,履好职、尽好责,为深圳新时代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李飞说。

刚报到,李飞就被媒体团团围住。他表示,目前深圳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还存在两个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是旧体制旧模式不适应新生态新要求,新时代下,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态越来越多元化、智能化、网络化,要适应科技创新生态圈的变化,就必须采用新技术、新模式、新形态,才能真正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实现精准对接;二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如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专利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形式,“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改变等。李飞建议,要从加强高质量知识产权布局入手,改变高校知识产权评价体系,将质量作为评价标准,把是否被认定为高质量专利、是否与产业化对接等纳入新的考核体系,构建一个高质量专利创造和转化的“加速器”。

当今,人类正加速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年青一代既需要和机器竞争,也需要跟机器合作。我们可以提前做些什么,让深圳培养的孩子在人工智能时代具备更好的竞争力?对此,市政协委员、深圳码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鼎隆提出,要以人工智能新基建支撑未来基础教育全面素质测评,为深圳教育创造更有助于培养人工智能时代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和环境。

“首先应该从政府层面出台政策文件,对素质教育考核进行规范和规划。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考核方式和实施方式进行优化,逐步实现标准化、客观化、自动化,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和老师的考务负担。” 黄鼎隆建议,要鼓励企业研发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智能化创新产品,鼓励学校和老师积极尝试新的教学设备和方案,对于优秀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加强对老师的AI技能培训,并为其提供AI装备,让深圳的老师成为善于使用AI工具的老师,从而全面提升师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在当前的期末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升学考试等结果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尝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整治“僵尸车”

善用立法长远解决执法盲区

民生问题也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我今年关注的是东部的交通问题。”民建市委会副主委、坪山区副区长费晓愈说,原特区“内”“外”在交通规划、投入和管理上都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原特区内在交通智能化管理上做得比较到位,而在原特区外的坪山,信号灯70%都过了使用年限,只有20%左右的路口有电子警察。她呼吁要从软硬件上对坪山等原特区外地区的交通进行全方位“升级”。

“僵尸车”被称为“不动的垃圾”。致公党市委会副主委、福田区政协副主席杨浩勃关注城中村“僵尸车”的清理整治问题。她说,据深圳交警部门不完全统计,2019年1至8月,市车辆管理所登记达到报废标准未办理注销手续的仅粤B牌照车辆已达1531台,除粤B牌照外,更有大量未登记及异地牌照车辆随意停放在城中村中;而且城中村“僵尸车”有屡禁不绝甚至越治越多的势头。

对此,她建议政府出台“僵尸车”清理整治工作规范,明确街道综合执法队为城中村“僵尸车”清理整治责任主体,承担车辆调查取证、车主查询、信息采集、统一停放、对达到报废标准的车辆申请报废等管理职责;交警部门制定“僵尸车”报废认定标准,优化车辆报废流程,指导街道综合执法队做好报废“僵尸车”认定工作。同时,充分用好特区立法权,适时推动道路交通管理、物业管理、车辆报废管理等法规的更新完善,明确城中村“僵尸车”的认定标准、责任主体、处置程序等,通过立法长远解决执法盲区。

近几年,我市打通非师范类综合院校毕业生进入中小学当教师的渠道,新教师招聘中非师范类毕业生呈现逐渐增加趋势,那么,如何用好这些综合素养高的非师范类院校新教师,帮助他们解决职业发展上面临的困惑与困难,使其成为支撑和实现我市“学有优教”目标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当下及未来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市政协委员、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贾建国建议,选派“生涯规划导师”,指导和帮助非师范类教师对标“四有”好老师目标要求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同时,开发针对非师范类教师实际需求的专题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依托市区各类工作室培育一批非师范类骨干教师。此外,建立非师范类教师职业发展研究与跟踪分析机制,探索形成“引得进人、留得住心、用得好才”的长效机制。

破解“碎片化”

加快构建幼有善育儿童福利制度

深圳市救助站设有“深圳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不少困境儿童提供救助和保护。作为深圳市救助站站长,市政协委员潘争艳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深有感触:“目前深圳的儿童福利普惠性制度依然没有形成体系,而是碎片化、镶嵌式的,各种政策分散在不同的部门,造成资源使用的重复和浪费现象,降低了政策实施效果。”

潘争艳建议,应该加快构建我市幼有善育儿童福利制度,研究和梳理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儿童福利政策,加强儿童福利政策的部门协调和福利资源整合,引导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探索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同时,儿童福利政策导向应逐步定位在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层面上,在完善孤儿保障制度和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加财政对儿童福利的投入,逐步实现儿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将深圳建设成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和关爱儿童先行示范区。

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重要形式,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推动深圳的志愿服务质量更上一层楼?市政协委员、电子政务云计算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连樟文提出,志愿服务需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志愿服务平台,并将其制度化。

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信息化发展,区域型、行业型志愿服务系统(公众号、小程序、APP等)的建设为深圳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了支撑,因各区域、各行业建设目标、建设标准不同,导致志愿服务系统的生命力、数据质量各不相同,成为影响志愿服务质量整体提升的瓶颈。

连樟文表示,2018年底民政部依据《志愿服务条例》制订了志愿服务各项具体标准,开始建设“中国志愿服务网”服务于全国志愿服务事业,今年3月广东省作为第一批试点省份正式上线,积极推进各地市、区(县)的落地应用工作。深圳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更应该积极参与,依托全国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参照全国标准,融入全国志愿服务一盘棋的顶层规划,推进“时间银行”建设,把深圳打造成领先全国的“志愿者之城”。

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杨丽萍 周元春 黄子芸

转自:深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