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其他 > 其他 >

海外华文媒体立足华社融入主流

发布时间:2007-10-08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城几乎成了每个西方大都市中一个特异的地区,美国好莱坞在拍摄华人故事时,往往带有负面的描写,经常引起华人的反感和抗议。记者在第四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采访时深切感受到,如何让海外受众了解真实的华人群体,并带动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华文传媒责无旁贷--

      拓宽视野 融入主流

        《新西兰信报》有个"龙在他乡"专版,专门写新老移民的故事。当地华人读者,特别是新移民从中读到了不同的创业经历、移民过程的酸甜苦辣和海外谋生的经验教训,感到亲切和有用,为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这样的版面在海外华文报纸中并不鲜见。华人办的报纸,往往关注点也在华人身上,守着华人的视野,和主流社会的新闻关联不多。

        而与此不同的是,近年来,美国华文媒体的报道开始向外转,逐渐超越传统,不仅限于中国城,主动参与采访的当地主流社会新闻越来越多。由此,华人和华文传媒日益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重视,华人也更多地了解美国和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与文化。

        已创刊17年的美国《侨报》就是深耕美国本土、服务华侨社会的一个例子,如今该报逐步成为美国主要华文日报媒体之一。

        作为东南亚的华文媒体代表,印尼泗水《诚报》社负责人也认为,印尼华文媒体应当促进与当地非华文媒体的沟通,将华人社会积极的方面介绍到广大印尼民众中间,让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通过华族的融入,成为印尼民族的资产,从而丰富印尼文化。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2007年4月,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和南洋报业等实行合并,旗下拥有的报刊除早已在香港、纽约出版外,《星洲日报》也在柬埔寨金边和印尼雅加达出版。这个举动的意义之一,就是凸显出华文报业本地化和打入当地主流社会的努力。

        据统计,印尼有华侨华人1000万以上,但不少人读不懂华文,要发展哪怕是100名新读者都不容易。鉴于实际情况,为了争取那些并不熟悉汉语的华裔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些华文媒体也在尝试出版双语报刊。

        "每个周末,我们都要派专人把50份报纸送到本地开设有中文课程的中学里。华盛顿不少孩子曾经去北京学习中文和拼音,简体中文报纸很适合他们学习汉语。"来自美国的李静娴经营着中文报纸《亚美新闻》。搭乘中国大陆发展带来的全球汉语热快车,她旗下的简体中文直排版《亚美新闻》成了华盛顿的高中汉语教材。华文媒体在跟当地主流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美国《世界日报》、《星岛日报》等发行的周刊,不再只是衣食住行、娱乐消闲、移民服务等万花筒内容,而是有扎实的专题报道,如社会评论、人物访谈等。针对发展现状,美国《彼岸》杂志总编辑宣树铮也提出,竞争之下,华文媒体应突出人文内涵,触目皆是的养生保健、心理咨询、男女秘事等不妨拒之门外。这些,都使华文媒体逐渐走出几个人办报的小作坊阶段,追求属于自己的风格。

        立足华社 保持客观

        对世界各地涉及华人合法权益的重大事件,比如加拿大政府向华人就"人头税"一事道歉及承诺赔偿,欧洲一些国家出台对华商的新政策,华文媒体都及时作了大量报道,反映华人的愿望和要求。

        海外华文媒体的最大特殊性,是立足于海外华人社群。因而理所当然地要发出属于华人自己的声音。同时许多华文媒体在争取进入当地主流社会,拥有超越华人社群视野的同时,力求保持客观态度。

        追踪中国留学生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直接与日本有关部门就保护外国人人权问题进行交涉,热心参与日本政府与外国媒体的交流活动……日本《华人周报》多年来通过报道和呼吁,维护在日华人的合法权益,推动日本社会与在日华人社会的互动沟通。同时,该报也坦然正视华人社群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如违法犯罪活动。

        与此类似,纽约中餐馆"芥蓝鼠"事件、所谓"美国中餐热量太高"风波,在华人和主流社会产生认识差异的时候,美国《侨报》都积极予以澄清,呼吁美国媒体客观公正,也希望业者自律自救。在报道"贺梅案"、CNN创始人蔑称"中国佬"事件时,该报抨击种族歧视的痼疾,同时不忘点出中美文化差异的因素。

        一方面立足华人社会,一方面拓展新闻视野,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尽量争取融入当地主流,华文媒体在海外竞争林立的业界也渐渐站稳了阵脚。如何继续深耕本土,代华人发声,是他们要面对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