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其他 > 其他 >

落马洲河套地区如何开发?多数公众支持4类用途

发布时间:2008-10-18      作者:深圳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罗秋近)落马洲河套地区如何开发?经过近5个月的公众咨询活动,深圳市规划局10月17日公布了《落马洲河套地区未来土地用途公众咨询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公众咨询意见进行了汇总分析。《报告》指出,落马洲河套地区不适合发展工业、物流、居住、一般性的商务功能、会展、大型综合性医院等用途;高等教育、高新科技、金融、文化创意是获得比较多赞成意见的土地用途,尤其侧重其中某些具体的产业形式。

202人次提意见 4大类用途支持率最高

据介绍,落马洲河套地区未来土地用途公众咨询活动举行期间,深圳市规划部门共收集到202人次的意见。其中,79位人士参与专题小组讨论并发言;公众论坛共收集到73人次的意见(包括33位人士即席发言和40份书面意见征集表);通过信件、传真、电话、电子邮件、官方网站发帖等其它方式提交意见的有50人次。据统计,在这些意见中,接近40%的意见来自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其余意见由多种途径来自于不同行业、年龄段的普通市民。公众咨询活动的广泛和深入程度达到了预期要求。

《报告》指出,公众对于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开发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意见内容丰富,部分意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在收集到的公众意见中,高等教育、高新科技、金融、文化创意4大类用途获得了公众较多的支持。


落马洲河套地区航拍图

在“高等教育”类别中,公众认为:在河套地区发展高等教育,避开内地教育体制的不足和对香港独立办学的限制,以香港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深圳人才培训的市场需求,有利于构筑深圳的人才优势,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较多支持的是高等教育研究院、国际培训中心、国际考试中心、深港共建实验室、大学预科教育等形式,认为较之办理一所独立大学更有迫切性和可行性。

在“高新科技产业”类别中

,公众认为:高新科技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特点,能充分结合香港研发能力强和深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的优势,带动两地的经济增长。但公众普遍反对将制造环节放到落马洲河套地区,高度支持将研发环节或者新能源应用产业设置在河套地区。

在“金融业”类别中,公众认为:金融业具有高附加值、资本聚集度高、占地少、无污染等特点,在河套地区建设金融中心,可以为内地金融制度改革试水,并协助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较高期望的是在河套地区开展期货交易中心、金融研发中心、碳交易所、金融外包服务区、金融产业园、金融证券企业联盟等用途。

在“文化创意产业”类别中,公众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无污染,容易低成本推进,可依托香港健全的法律制度,在河套地区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优势,符合世界知识型城市、自主创新城市的发展趋势。较受支持的是以软件设计、动漫创作、影视音乐制作等为内容的文化创意基地的用途,以及设置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科普设施。 另外,也有不少公众支持在河套地区开发“医疗设施及生物医药业”。有公众表示,如果要考虑在河套地区发展医疗设施,可以从满足深港两地居民的就医需求及探索医疗体制改革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另外中医药研究能很好得结合深港两地优势,发展有特色的产业,也受到了关注。在这一类别,被提及考虑设置在河套地区的医疗设施主要有急救中心/体检中心、特色专科医院、高端服务型医院、康复中心等。

落马洲河套地区不适合发展工业物流居住

根据公众咨询结果,普遍被公众排除的土地用途包括:高新科技制造业、工业、物流用途因存在污染,且不符合深圳的产业发展政策和空间布局指引等原因,而遭到公众反对;居住用途吸引大量的人流和车流,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且在其它地方也可以发展,因此不必放在河套地区;一般性的商务功能及会展业与深圳市中心区的用途功能重叠,且可能吸引大量的人流和车流,不适合放在河套地区;由于医疗废弃物对水质的潜在污染较大,且河套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生活配套设施不足等原因,难以支撑在河套地区建综合性的大型医院。 在配套土地用途方面,多数公众认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河套地区除了主导土地用途外,还可安排行政设施,配套商业、商务设施及小型医疗设施等。另外,考虑到产业发展的需要,建议几种用途的组合。公众支持较多的用途组合方式包括:“科教园区”、文化科普基地、创意产业与教育培训产业结合、中医研究院。

《报告》不代表官方意见 深港明年开展详细规划

《报告》指出,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开发价值主要体现在潜在的制度价值,以及位于深港边界地区并邻近深圳核心城市功能区而存在的区位价值;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功能定位应符合深、港的城市长远发展目标,着眼于深港互利共赢,聚集并发挥双方资源、产业、人才等优势,兼顾双方的共同利益和需求,弥补双方城市功能的不足;开发落马洲河套地区应遵循生态价值优先原则、双方合作共赢原则、体现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等原则;落马洲河套地区应由深港双方政府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超前性等原则制定规划,并应符合深圳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香港的长远规划的要求;土地用途应能凸现河套地区的制度价值,具有前瞻性、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低污染、地域的不可替代性等特征,能够发挥深港双方优势,实现深港功能互补和双赢的目标,并具有较强的产业辐射能力和长久不衰的产业带动作用。

深圳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报告》只是落马洲河套地区未来土地用途公众咨询活动的总结,不代表官方意见。下一步,深圳香港双方政府将以公众咨询结果为基础,再作深入探讨,并与业界代表进行讨论,以求进一步细化用途的建议及更具体的定出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用途和组合模式,供明年开展的综合研究作详细规划。

落马洲河套地区现状

相关链接

落马洲河套地区

落马洲河套地区原位于深圳河的北侧,主要是农田和鱼塘。在1997年深圳河治理一期工程完成后,由新、旧河道在皇岗-落马洲口岸东侧围合形成的一块面积约80公顷的土地。  落马洲河套地区位于深圳湾的滨海河口海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在深圳河治理工程期间,被用作堆放从河道挖出的淤泥。其上部土层为淤泥层,下部土层由亚粘土过渡到砂或砂砾层。目前,河套地区地面上生长有大量草地及灌木丛等植物,处于未开发状态。落马洲河套地区位于香港边界禁区范围内,人员和车辆的通行受到香港特区政府的严格管制。

公众咨询的背景

2007年12月,深港两地政府签署了《关于近期开展重要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协议书》,成立了“港深边界区发展联合专责小组”,负责加快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研究工作。2008年3月10日“港深边境区发展联合专责小组”第一次会议决定以“共同研究、共同开发”的原则,由深港双方于今年内开展综合研究,探讨开发河套地区的可行性及有利于双方的土地用途。

深港两地政府于2008年6月12日至7月11日期间同步开展关于落马洲河套地区未来土地用途的公众咨询工作。经深圳市政府批准,深圳市规划局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发展研究中心承办,在全市开展“落马洲河套地区未来土地用途公众咨询活动”,为后续即将开展的落马洲河套地区环境、规划和工程可行性综合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落马洲河套地区未来土地用途公众咨询活动是深港两地规划部门首次就同一个议题,分别委托咨询机构在两地同时收集公众意见,为深港合作揭开了新的一页。

  在深圳收集到的关于用途方面的意见主要包括:

 




用途
意见
大类
次类
支持理由
反对理由/限制
高等教育
●        大学城
●        研究院
●        国际培训中心
●        国际考试中心
●        深港共建实验室
●        大学预科教育
●        教育管理中枢
●        国际中学、小学
 
●        交通流量较低且稳定,污染性较低;
●        可避开现行国内教育体制僵化、观念落后等问题;
●        突破香港在内地独立办学受到的诸多限制;
●        可引进优良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教育资源;
●        弥补深圳高等教育设施短缺、人才储备不足的短板,符合深圳长远发展的需要;
●        有利于香港发展教育产业,打造教育枢纽;
●        为深港两地培养高科技人才,并支持前沿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        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读香港大学的内地学生的就业问题;
●        满足深圳国际性、高端人士的子女就学需要,有利于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        增加国内学生出国留学的途径。
●        用地规模小,不足以建设一所完备的大学;
●        投资人、受益人的问题不明确;
●        教育产业带来的人流量比较大,生活配套设施难以在河套地区解决。
高新科技产业
●        科教园区
●        高新科技研发基地
●        新能源基地
 
●        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方向;
●        高附加值;
●        污染指数低;
●        能够借助香港的技术力量,为深圳高科技发展提供支撑;
●        中央政府对高科技产业的政策采取鼓励态度,地方政府能自主作为的空间比较大。
●        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不存在空间上的限制,没必要放在河套地区;
●        需与深圳已有的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协调。
金融
●        金融后台服务区
●        金融产业园
●        期货交易中心
●        金融研发中心
●        碳交易所
●        人民币离岸中心
●        金融外包服务区
●        金融证券企业联盟
●        深港债市交易中心
●        有利于吸引国际资本进入,形成一个吸引投资家、银行家的资金洼地;
●        是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业;
●        协助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        通过深港合作,将深圳金融中心地位提升到国家层面;
●        扶持本土创投业,利用金融杠杆促进深圳的产业调整和升级;
●        区域位置适合进行金融市场的试验和先行先试;
●        对金融风险管理进行探索,有利于逐步放开金融监管制度并实现与国际金融制度的接轨;
●        建期货交易中心与香港的提议不谋而合;
●        利用香港的信息和人才优势,承接金融外包服务,起到中国金融业的窗口作用。
●        金融业具有高度政策依赖性,没有中央和广东省政府的支持难以发展起来;
●        在河套地区建金融业后台服务中心与深圳已有的金融业布局规划有矛盾;
●        将对香港的中环产生影响,难以被香港特区政府接受;
●        金融中心不是一个物理地域的概念,不应局限在特定地理位置上争取政策优惠。
文化创意产业
●        创意中心
●        创意产业园
●        影视音乐制作基地
●        创新型文化枢纽城区
●        创意产业的高端服务业
●        科普/演艺设施
●        精神家园
●        符合世界知识型城市、自主创新城市发展趋势;
●        中央管控政策相对宽松和开放;
●        香港具有知识产权保护很完善、采用国际化标准等优势;
●        香港的影视、音乐等产业具有突出优势:较好的产业基础、成熟的运作模式和国际化的融资渠道;
●        容易低成本推进;
●        可能产生的污染最小;
●        能够推动提升深圳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
●        有利于深港两地市民的科普教育;
●        建议设演艺中心,突破中央政府对国内外演出的限制。
●        有人建议河套地区建成精神乐园或思想家的乐园,但也被认为是不现实的。
医疗设施及生物医药业
●        中医研究院
●        大型综合性医院
●        急救中心/体检中心
●        特色专科医院
●        高端服务型医院
●        康复中心
●        建设医疗急救中心/体检中心,满足内地居住的港人需求,且符合两地政策,易于为双方接受;
●        中医药研究是高附加值产业,建设中医研究院,作为向世界输出中医文化的基地;
●        深圳具有部分优势的特色专科,服务水平高,且费用低廉,对于港人具有吸引力;
●        高端服务型医院不仅满足了居内地港人的就医需要,也满足了深圳部分外籍人士、高端人士的需求;
●        有利于深圳医疗机构学习香港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不断提升,与国际接轨;
●        深圳缺少景观好的康复医院。
●        河套地区地势低、周边地区交通量饱和,不适宜建大规模综合性医院;
●        深港两地不同的医保政策存在制约;
●        医药产业对水源污染比较大;
●        医疗设施仅作为配套设施。
政府行政设施
●        深港合作办事处
●        政府检测机构
●        方便两地政府的交流沟通;
●        形成互相认同检测结果的机制,有利于深圳产品打进国际市场。
 
商贸/旅游
●        自由贸易区
●        商贸休闲步行街
●        边贸城
●        名牌商品批发中心
●        主题公园
●        工商注册地
 
●        有利于促进深港产业发展和经济融合;
●        促进两地居民工作生活方式的融合,并充分享受两个城市具有的生活便利性;
●        符合深圳发展旅游业的产业战略;
●        作为工商注册地,配合以优惠的商务政策,有利于吸引企业进驻深圳。
●        反对一般性商务功能,因其对福田中心区功能形成不利影响。
 
会展/物流
●        会展中心
●        国际大型会议中心
●        深圳名牌产品展示窗口
●        世界首创博览园
●        拓展香港会展业的空间;
●        促进深港两地人员的充分讨论和交流;
●        有利于推动深圳商品走向国际市场;
●        提升香港作为中国大陆国际贸易窗口的作用;
●        符合深圳创新型城市的功能定位,并能促进深港携手发展成为国际性城市。
●        深港两地都已建有标志性的会展中心,没必要在河套地区重复建设;
●        在河套地区建会议中心没有突出体现潜在的制度价值。
生态环保
●        生态公园
●        未来城市岛屿
●        成为深港两地难得的“绿肺”,与周边鱼塘、湿地的用途较协调;
●        开展各种可持续的、零污染的生态环境研究。
●        没有发挥河套地区潜在的制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