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其他 > 其他 >

中国求贤若渴 海归:不参与中国发展会终生遗憾

发布时间:2010-03-07      作者:新华网

严永峰刚刚获得韩国首尔大学作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博士学位,当新华社记者问起“为何选择回国就业”时,电话另一端的他爽朗地笑答道:“我从来就没打算留在国外。”

  如今,像严永峰这样在出国前就铁了心要回国发展的海外高科技领域人才不在少数,甚至相当数量留学海外原打算在异国他乡打拼一番的高端人才也一改初衷,或回国创业,或通过回国讲学、开展科研合作等方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才智。他们纷纷表示,是祖国的机会牢牢绑住了他们的心。

  机会来自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力;机会来自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机会来自中国政府对创新的巨大关注;机会更来自国家对人才史无前例的渴求。

  政策优惠招人才回归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下,在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过程中,经历了长期人才流失之痛的中国政府在引进高端科技人才方面倾注了空前的热情。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海归人数超过5万,占自1978年开放留学以来归国总人数的六分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在吸引海外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方面给予了更多的政策倾斜。

  2008年底,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央层面重点实施“千人计划”,教育部推出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春晖计划”,中科院还有“百人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委也推出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等。与此同时,其他各部门和各省、区、市的人才引进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出台,虽然这些计划和项目各有侧重,但都反映了中国对高端人才的渴求。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博士李凌今年即将毕业,她说毕业后希望回国从事科研工作。“目前国内各地不断推出人才优惠政策,创业、做学术的硬件条件不断完善;软件方面也正在赶超国际水平,如国际学术交流机会、相关法制的建设等,”李凌满怀希望地说。

  “金融危机后,国外的研究经费开始紧缩,而国内恰好在此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新科技人才回国的优惠措施,且一年强似一年,使得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产生了回国创业的想法”,2007年开始在上海创业的杨光华用“史无前例”一词来形容国家对高新科技人才的渴求,认为这将为中国科技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主席、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主席周盛宗对记者说,许多留德人才选择回国最看重国内的发展空间,毕竟在德国的企业和机构中向高层发展的难度比较大。中国推出的各项鼓励海外人才回国的政策,为他们提供了更多也更加现实的机会。

机遇难得诱勇者创业

  中国的发展热火朝天,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种各样的“机会潮”随之而来。与老一代海归多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不同,新一代海归则更倾向于抓住中国上升期的大好机遇,实现自己创业的激情和梦想。

  对于当初回国的选择,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动力学环境试验研究室主任的冯咬齐博士直言:“不后悔,如果不亲自参与中国热火朝天的发展建设,那才会终生遗憾!”

  冯咬齐博士2002年从求学和工作多年的法国回国,投身于中国的航天事业。虽然在法国高科技企业从事研发工作期间工作条件优越,生活安逸,但在“永远会将中国人排除在核心研究之外”的异国他乡,冯博士时常感到“提不起精神来”。

  回国后,冯博士感到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他先后负责了神舟六号、嫦娥一号、神舟七号等的力学环境试验工作,解决了卫星与神舟飞船力学环境试验领域的多项关键课题。

  杨光华是回国创业人才中的佼佼者,他2006年回国,2007年就在上海创立了自己的生物医药科技公司。2009年,他入围“千人计划”,并获得教育部第四届春晖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杨光华对记者坦言道,他起初并未打算回国创业,2003年国内非典流行时,由于他人在国外,作为一个从事生物医药研究的人却不能为祖国做点什么,这让他深受打击。2007年7月,当得知在他的研究领域国内存在很大空缺时,他想都没想就飞回国了。令杨光华欣慰的是,回国后的创业可谓一帆风顺,无论是研究进展还是国家给予的经费都令人满意。在他看来,有了国家的支持,再加上自己做事的决心,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在德国完成机床设计专业博士课程的宋建中与杨光华有着类似的经历,他回国后在西安创立了贝吉姆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这家公司在专业领域技术领先,近年还在德国收购了一家机床公司。去年,宋建中当选中国千名归国人才模范。

  严永峰当初为弥补自己专业水平的不足,自费前往韩国首尔大学攻读作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方向的博士。他的专业属于比较前沿的农业科研领域,他说,国家对“三农”问题历来十分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持续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在支持农业研究方面的力度也很大。“吉林是产粮大省,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我根本不愁回国之后的发展问题,”严永峰自信地告诉记者。

  据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教育处提供的数字,目前在韩国约有6.5万多名中国留学生,其中攻读硕士以上学位的近9000人,他们中大多数人表示学成后会选择回国发展。毕竟,每个真心想做事的人都无法抵挡住中国机会的巨大诱惑。

  机会把握助智者成功

  “对于现在回国创业和发展的人来说,可以说天时、地利已经具备,国家需要人才,同时也推出政策、拿出资金支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接下来的事就要靠自己了。”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王肇中的一席话点出了相当一部分打算回国发展的高科技海外人才心中的“症结”。毕竟,取得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外部环境,而在于自身,把握住个人,把握住机会,做足功课,知己知彼,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冯咬齐博士在决定回国投身祖国的航天事业前,对国内相关行业的情况进行了大量调研,并通过留法工程师协会等机构和其他途径多方寻找机会,或参加专业交流活动,或亲自回国考察。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迎来了合适的机遇,也为自己找到了合理的定位,更对国内的情况加深了认识,为日后回国发展铺平了道路。

  冯博士告诉记者,要想在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机会中不迷失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最重要。一方面要对自身优势和国家的真正需求有一个清楚的、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国内外文化和科研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要有所了解,回国前要做好心理准备,否则会觉得无所适从。

  张洋也是这样一个有心人,他是英国留学生中创业的代表人物。原本从事IT领域研究的他发现,现在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本身就已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为此,他和一些志同道合人士成立了全球华人创业家联盟,并在上海创立了自己的创业咨询公司。张洋说,目前留英中国学生中有85%的人有5年内回国的意向,而有10年内回国意向的人几乎达到100%。

  张洋说,自己对创业有着天生的爱好,他希望能在为海外人才回归搭建平台方面有所作为,并相信不断涌动的海外人才回归潮带来的创业市场发展会助他“为了创业”的创业公司获得成功。(综合新华社驻巴黎、柏林、伦敦、首尔记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