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其他 > 致公党中央和广东省新闻 >

参政兴国--致公党十二大以来参政议政工作回顾

发布时间:2007-12-15      作者:中国致公党网站

        数年追踪调查研究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今天,循环经济已经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但在几年前,当致公党提出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提案时,许多人对这个词汇还相当陌生。2004年,致公党中央与国家环保总局、南开大学共同召开了"环境与循环经济国际研讨会",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致公党通过发挥党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顶尖专家作用,为推动循环经济从一个学术名词变成国家的战略决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其实,致公党围绕"循环经济"开展建言献策的工作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2000年,致公党提交了《关于在我国开展重大社会经济政策的战略环境评价的建议》,进行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调研,并提出开展循环经济的建议。2002年7月,致公党中央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的书面发言,并提出《关于实行绿色会计制度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很快便产生了效果,直接催生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的设立--在中国会计学会内,新成立了"绿色会计专门委员会"。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大会上,致公党中央又作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进程"的大会发言,并提出相关的提案,得到全国政协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3年,致公党中央组团赴辽宁进行考察,形成了《积极推进循环经济模式,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进程》的调研报告。

        致公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提出的建议越来越有深度,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具影响力,发出的声音也越来越强劲。从2003年起,在中国致公党主办的《中国发展》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伦理学"等专辑,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2007年11月,致公党中央又与政协天津市委员会联合举办"中国发展论坛·2007--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论坛。现在,只要提到循环经济,许多人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致公党,它已成为致公党建言献策的"拳头产品",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品牌"效应。

        保护华侨华人资源 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发展战略,致公党中央首次将这一概念引入华侨华人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方面,并得到了有关各方的认可。

        前些年,国内有些地方和部门对华侨华人资源存在着"重利用而轻保护,重索取而轻给予"的倾向。如何使华侨华人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这是侨务工作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2004年4月下旬,致公党中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加强海外侨务工作,促进华侨华人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对此,胡锦涛同志和贾庆林同志分别作了重要批示,对致公党中央的建议给予了较高的评价。6月,贾庆林、唐家璇、刘延东同志召集20多个部门负责人举行座谈会,学习贯彻中共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2005年10月、2006年3月,曾庆红同志在出席致公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和全国政协致公党、侨联联组会上,对致公党开展海外联谊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致公党作为具有"侨"、"海"特色的参政党,完全有条件进一步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为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

       致公党中央还多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就促进华侨华人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也在各种场合强调要大力促进华侨华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5月,他在中华海外联谊会举办的"共建和谐 海联论坛"上指出,我们要促进华侨华人内部的团结和谐, 鼓励他们与住在国人民和睦相处, 主动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要积极维护他们的正当合法权益,引导他们遵守当地法律法规,鼓励他们为住在国的发展多做贡献。

        现在,"华侨华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在侨界广泛使用。

        参与文化建设 共建精神家园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维系全世界华夏儿女的精神纽带,也是加强与广大侨港澳台同胞感情交流的桥梁。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民族团结、融合、统一和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凝聚作用。

        近年来,致公党中央与其他单位合作或单独组队,相继对闽南文化、河洛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客家文化、徽文化、广西八桂文化、荆楚文化等区域文化进行了考察和调研,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大量的文化资源可以用来服务于侨港澳台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比如,齐鲁文化中蕴涵丰富、流布广泛的儒家思想,以及孔孟之乡作为全世界华人华侨向往的文化圣地的崇高地位;河洛文化所反映的客家先民三次大迁徙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以及河洛、闽台、粤港澳人民之间浓厚的血缘和文化关系;闽南文化中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拼搏进取的侨乡文化与商业文化,特别是闽南方言在广大侨港澳台同胞中的巨大影响力;徽文化中的"和合"传统,以及徽州宗族文化中所蕴藏的爱乡爱国情感,等等。

        经过多年来的实地调研,致公党不断总结,努力将调研工作中的体会上升到理论的高度。2006年底,致公党中央举办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理论研讨会,适时对调研成果进行了总结。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致公党还通过各种渠道,以提案建议的方式呼吁加强文化建设工作。2005年3月,致公党中央以"弘扬中华文化,凝聚侨心,促进祖国统一"为题,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书面发言;2007年7月,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在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专门就"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些建议都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心系农村发展 加强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战略是中共中央根据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突出矛盾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致公党中央围绕农村发展问题,进行了系列调研。2005年,相继在安徽、四川和内蒙古等地,就整片推进贫困山区发展、加快乡村公路建设以及草地资源的开发保护等课题进行调研,并提出建议。2006年,为全面总结我国林业改革与建设的经验,破解林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重大问题,探索以林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致公党中央考察团前往江西对林业发展和林权改革问题进行调研。2007年1月,致公党中央调研组赴四川省成都市,通过对成都市城乡统筹情况的实地考察,分析和探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为今后我国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政策建议。2007年4月,致公党中央与国家环保总局合作,组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调研组在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开展调研,研究如何通过农村环境保护优化农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共中央研究解决农村环境保护深层次矛盾和重大问题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参考。此外,致公党中央还就农村节约用地机制建设、川西扶贫开发、海岛环境与水域保护、黑龙江粮食基地建设等事关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在实地调研的同时,致公党中央还积极通过建言献策的方式加大推动农村发展的力度。2006年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致公党有3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提案被列入重点提案,分别是《关于构建绿色扶贫实验区,整片推进大别山区发展的建议》、《关于实现我国"蓝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关于建立健全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2007年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期间,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万钢在发言中专门就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致公党中央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委的积极回应。其中,针对农村环保面临的新问题提出的建议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批示,围绕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建议国家设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试验区",推动了重庆、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

        关注"海西"发展 助推中部崛起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致公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开展考察调研活动,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提案建议。

       本世纪初,致公党中央密切关注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认为这一构想有利于海峡西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两岸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有利于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2004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期间,致公党中央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繁荣圈》的建议,得到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率领调查组赴福建、广东等地进行考察,之后,罗豪才向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作了详细汇报。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有关部门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研究提出意见,并委托致公党的同志继续帮助福建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问题。以这次考察报告为基础的"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建议",被评为2004年全国政协十项重点调研成果之一。今天,"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写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并成为福建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热点和亮点。

        中部崛起是近些年的一个热门话题,中部地区的经济状况将直接决定中国经济的走向和格局,最终将影响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致公党中央一直非常关注中部崛起问题。2004年,致公党中央考察团奔赴湖南、湖北、河南、山西等中部地区省份,在收集和研究中部六省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建议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和组织工作,促进中部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京津冀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与联动,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与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合作,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统筹协调,搞好资金、技术、产业的梯度转移与辐射,实现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这一建议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交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数据链接

        ▲ 中国致公党现有18个省级组织和1个中央直属组织,129个市级组织,3万名党员。

        ▲ 目前,在致公党员中,有635名各级人大代表;有251名党员在县级以上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有2962名各级政协委员;有697名党员被各级政府、司法部门聘请为各类特约监督人员。

        ▲ 2002年以来,致公党中央领导出席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和情况通报会93次,就中共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共中央的重要文件、宪法和重要法律的修改建议、国家领导人的建议人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重大问题,参与政治协商,提出意见建议,其中不少被采纳。

        ▲ 2002年以来,以致公党中央和政协致公组名义在十届全国政协大会上共提交大会发言61篇、提案151件,在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会上共提交发言23篇,其中有不少建议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在十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评选中,致公党中央、政协致公组和政协委员共计13件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